ID: 22827185

10.1《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1007103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1,兰亭集序,课件,统编,高二,语文
  • cover
(课件网)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课前导入 兰亭集序 谈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他的书法之美,说它是“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关注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在清代有一个大才子叫金圣叹,他写了一本书《天下才子必读之书》通过《兰亭集序》一文给王羲之冠以“天下第一情种”的美称。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堪称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不遗余力地寻找其真迹,日夜欣赏并临摹,甚至引发了宫廷内外的书法热潮。那么,这篇作品为何被誉为“文中上品”,又为何能够跨越千年仍然引人入胜呢?接下来,我们将一同领略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作家作品知识,掌握有关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知道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和主旨寓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基础知识 (303—361) 王羲之 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得其父所藏之书学习 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 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轶事趣闻--坦腹东床 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轶事趣闻--墨池传说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轶事趣闻--以书换鹅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轶事趣闻--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等41人来到兰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