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贰 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叁 体会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学习目标 壹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情境导入 文 人 书 斋 知 多 少 辛弃疾 蒲松林 刘禹锡 梁启超 陋室 聊斋 稼轩 饮冰室 归有光在这里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书斋,不仅是一方小小的空间,更是寄寓着读书人的生活情趣、理想追求的精神领地。 情境导入 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 悟项脊轩由来 文知全貌 读 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3年一次)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20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1507—1571) 作者简介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其风格被后人评价为“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通常借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其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还有《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后人集其散文、诗歌成《震川先生集》。 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5岁,开始读书; 8岁,母亲周氏去世; 17岁,祖母夏氏去世; 18岁,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0岁,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4岁,娶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5岁,生下一女,看到女儿想起母亲,与魏氏环抱而哭,写下 了《先妣事略》; 28岁,发妻魏氏去世; 29岁,和媵妾寒花(魏氏婢女)的女儿出生; 作者简介 生 平 作者简介 生 平 30岁,娶第二个妻子王氏; 32岁,久病卧床,寒花亡,写下了《寒花葬志》; 33岁,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长子去世; 46岁,继室王氏去世;47岁,娶第三任妻子费氏; 48岁,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考中三甲进士; 64岁,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6岁,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写作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 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解题 归有光祖上居于昆山项脊泾,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这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喜悦和悲伤。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①言其窄小 如颈脊之间,故名。 ②怀组追远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③以此自勉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