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1801

中考历史观点说明专题复习资料.docx

日期:2025-04-2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7次 大小:185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考,历史,观点,说明,专题,复习资料
  • cover
主题1 改革、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观点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相关史事: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阐述或说明: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面对俄国农奴制危机,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国家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 观点 2:改革是强国之路 相关史事:明治维新,改革开放 阐述或说明: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性决策。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增强了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强国目标,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变革。 观点 3:改革要符合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关史事:新经济政策,三大改造 阐述或说明:改革是改善国计民生的重要方式,改革是否符合国情,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的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上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上鼓励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通过改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改革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观点4:国家领导者审时度势,调整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相关史事: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阐述或说明: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他的领导下,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新政使美国经济复苏,民生得到改善,逐渐走出困局。 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制定政策应审时度势,顺势而变。 观点5: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 相关史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阐述或说明: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调动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