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课题 4.6超重和失重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中将超重与失重以单独一节形式呈现出来,注重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过程中的体验和发现过程。强化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过程的方法。教科书通过让学生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观察体重计示数变化,引发学生疑问,强调学生参与体验与思考。在超重失重中,教科书引导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对体重计上的人进行分析,并根据体重计示数与重力的关系,介绍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教科书在思考讨论中将体重计示数变化图像化,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教科书最后提出了超重和失重现象,在许多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进一步学习。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受力分析的方法,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具备了进一步求解力学问题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已经慢慢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对物理规律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的疑惑:一是对于超重和失重实质的理解,物体重力是否改变;二是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时,可能会出现速度与加速度方向辨识不清的困难。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体验或者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通过在电梯里观察体重计示数或其他方式发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和交流,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4)掌握超重失重的概念和产生原因。观察并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会运用超重和失重,求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大小。 难点:(1)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熟练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整个过程贯穿了观察、思考、理论探究、实验验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phyphox软件,虽然实验案例中变量控制不够严谨,误差较大,但是这是在完成课标实验外,在课堂内进行的小实验,操作简易,丰富课堂内容,强化物理实验设计能力。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物理观念的角度解释了自然现象和怎样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的科学思维主要包括: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运用的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使学生有探究科学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物理老师称体重,如何快速变轻?教师活动1 物理老师称体重,如何快速变轻?设疑激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活动1 学生通过老师录制的视频产生疑问,并展开讨论。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老师是在电梯里称体重才会变轻,从而想到电梯是怎么运动的,电梯上行时:先加速上升,在匀速,最后减速上升。电梯下行时:先加速下降,在匀速,最后减速下降。这是解决本节重难点的突破点。环节二:教师活动2 学生思考测量重力的两种方法。学生活动2 学生比较容易想到这两种方法。活动意图说明:再次提出为什么同学们的方法,不能使体重快速变轻?我们的体重真的可以变化吗?引出物理概念实重、视重。环节三:教师活动3 理论探究电梯运动时中重变化与受力关系。学生活动3 学生将运动与力的关系联系起来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