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楞次定律 设计者 高翔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 物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电磁感应”第1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教材在必修三已经讲述了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基础上,从楞次定律开始进一步研究电磁感应的规律,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阐述楞次定律的内容,这是从感应电流的角度认识电磁感应现象,是认识电磁感应的第一个阶段。楞次定律涉及因素很多,关系复杂,并且规律隐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因此可设计学生动手实验、通过探究,分析,概括,总结,通过归纳推理得出,体会由具体结论推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 学生已有“电磁感应”的知识,知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但并未留意过感应电流的方向,他们对电磁感应的认识既熟悉而又比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深入的探究。 能力层面: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楞次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 学习目标 1. 理解楞次定律,知道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的反应,会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 经历推理分析得出楞次定律的过程,体会归纳推理的方法。 3. 经历实验探究得出楞次定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物理观念: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科学思维: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有关问题。 科学探究:体验楞次定律实验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推理分析得出楞次定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阻碍一词的理解 教学辅助支持 多媒体,磁体,导线,灵敏电流计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评估要点 引起注意 情境1演示趣味火箭发射,展示其构造。(向同学们展示线圈、铁芯,套着闭合铝环的纸火箭模型。当给线圈通电的瞬间,铝环带动火箭迅速上跳)并提岀问题:为什么铝环能带动火箭飞出去? 一方面通过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观 察实验装置并联系相关理论,有效地开放学生思维系统;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悬念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供情境 指导学习 引出表现用“条形磁铁相对楞次环运动”的实验(当条形磁铁N极靠近闭合铝环时,铝环随即退开)来代替教材中“条形磁铁相对螺线管运动”的实验,使实验 变得更为简单、直观,思维更为简化。 问题1如图2(a)所示,实验现象“排斥”说明铝 环哪侧相当于N极?为什么? 问题2标出铝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并说明其 运用了什么原理? 问题3梳理并总结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过程。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有关 实验现象,记录相关实验数据,交流、讨论实验感悟, 增加感性认识。学生初步实验探究的任务是完成表1的内容: ①记录现象; ②标出铝环左右两侧的磁极; ③标出铝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具体实验记录如表1所示。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巧搭思维支架,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大脑中各相关图式充分发挥相互作用,对以上 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并得出结论:来拒去留。 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搭建思维支架,通过设置问题“来据去留”'判断I感方向是否具有普适性 ”刺激学生的思维,打破已有的思维平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