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2709

1.3位置变化的快慢--速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372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位置,变化,快慢,速度,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1.3位置变化的快慢--速度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物理量。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通过一些实例和问题,用单位时间的位移或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讲解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最后讲解了速度时间图像。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 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有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苏炳添奥运会视频这个案例,开始本堂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路程与时间之比;而高中速度为矢量,是位移与时间之比。概念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不容易纠正,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学习目标确定 [物理观念]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科学思维]体会速度的比值定义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 象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目标续写(重难点的解决方式含在目标续写中) (1)学生在苏炳添跑步的情境中,通过一些实例和问题,用单位时间的位移或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通过阅读课本,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及方向。(2)通过苏炳添奥运会夺冠求速度,学生明白平均速度的意义及定义式、单位、方向。通过苏炳添视频及各个时刻速度的展示,学生知道瞬时速度是各个时刻或各个位置对应的速度,知道了瞬时速度是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并通各个瞬时速度的追问:哪个速度更接近苏炳添撞线的速度,让学生直观了解极限方法,然后回归课本,学生通过精读课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对话框,深入理解极限的思维方法得出瞬时速度。并能区分交通标识中的速度是指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3)实验操作: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包含同一个点在内平均速度,再根据极限的思想方法,得到该点的瞬时速度,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第一题。(4)利用求得的各个点的瞬时速度,让学生按时间铺开,把各个点画到速度-时间图像里并结合课本,类比位移-时间图像的学习,得到图像的意义及截距、斜率、焦点的含义。 学习评价设计 (1)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学生“三读”课本的完成情况,评出ABC等级。粗读课本,完成本节内容的了解,画出重点;细读课本,写出本节重点;精读课本,看着课后练习题思考着问题读课本。(2)课堂诊断评价:①学生的积极表现,参与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等;②课堂回答问题的次数、提出的问题质量、回答问题的质量,对问题的新见解等。(3)课后诊断评价:课后练习完成的质量、速度、正确率等。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一:基于真实情境,激发兴趣,生成问题 教师活动1利用多媒体播放苏炳添奥运夺冠视频。问题:请问你是怎样比较苏炳添和其他运动员的快慢的?追问:若某同学看到是跑步的片段,时间不同,位移也不同,如何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