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2990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20389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答案,练习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20课,单元
  • cover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郦道元 C.顾恺之 D.钟繇 2.关于《洛神赋图》的作者及其生活年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东汉 蔡伦 B.东晋 顾恺之 C.北朝 贾思勰 D.东晋 王羲之 3.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其代表作是( ) A.《兰亭集序》 B.《帝后礼佛图》 C.《宣示表》 D.《洛神赋图》 4.如下图是汉字“陈”字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B.现代汉字就是象形文字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是我国唯一的文字 5.下图的农业生产经验出自于北朝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是( )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6.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大建寺庙、凿窟造像,使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一个高潮。其中位于河南洛阳的代表性石窟是(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麦积山石窟 7.祖冲之广泛搜集资料并认真考察,“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证实了岁差的存在,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并在前人基础上制造了水碓磨。材料反映了祖冲之( ) A.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B.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 C.身体力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D.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8.《如果国宝会说话》曾向我们展示了相传由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所摹的兰亭序神龙本———神往(如下图所示),此作品真迹出自( ) A.钟繇 B.颜真卿 C.顾恺之 D.王羲之 9.《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 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1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元格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建的。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装,而是身着宽袍大袖袈裟。这一崖壁上的艺术最能证明北魏时期( ) A.统治者的地位高 B.鲜卑贵族的南迁 C.石窟艺术的高超 D.民族文化的交融 11.2024年是农历龙年。下面是汉字“龙”演变的部分历程,据此可知( ) A.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12.汉字作为中国人文字交流的工具,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传递信息,弱化了书写能力。某校书法兴趣班的同学在学习了中国书法发展史时了解到,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想楷书那样书写缓慢。他们收集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临摹),从该书法作品中可以知道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C.简洁明快,势巧形密 D.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北朝时期,水旱、蝗螟、地震、霜雹、疫疠诸灾总共350次。北魏末年,灾害迭起,据不完全统计,475—533年,自然灾害就达158次。灾害、疾疫交加于战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农艺失传、田地荒芜,恢复农业生产的任务艰巨,对农业生产的总结就更加迫切。担任太守的贾思勰关切民生,亲自参与耕作,还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引用其中200多种,但不盲从经典,亲自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