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3054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4407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经济,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练习 一、单选题 1.交通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896年3月 20 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下令所有商埠西方人私自设立的“书信馆”必须在1897年2月2日之前关闭。据此判断( ) A.标志着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 B.国家邮政推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C.关闭书信馆维护了国家权益 D.书信馆不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2.如图是近代中国京汉铁路与沿线铁路工人工会分布图,据此可知,近代京汉铁路( ) A.抑制了铁路沿线城市化 B.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C.体现出半殖民地化特征 D.推动民主革命力量发展 3.中国最早的火车出现在1876年,由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吴淞铁路试运行。随后,清政府也开始修建铁路,如京奉铁路和沪宁铁路等。1901年,第一辆汽车由匈牙利人李恩时引入中国。晚清铁路、公路运输的发展( ) A.加强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由洋务运动积极推动 C.有助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D.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4.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B.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 D.长安和罗马之间交通网络密集 5.宋元以降,孝感因地处江汉平原北端、澴水与长江交汇处,逐渐发展为南北商贸中转重镇。据史书记载:“商贾多聚于澴川,米粮、布帛、竹木之属,自襄阳、德安而下,皆集散于此。”至明清时期,孝感已形成“五街十八巷”的集镇格局,并出现专营湖广稻米、安陆棉布的专业市街。古代孝感集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陆交通节点推动跨区域商品流通 B.江汉平原农业精耕细作提供充足商品 C.官府为征收赋税刻意扶持商业市镇 D.明清移民潮带来人口与手工业技术 6.下图为某兴趣小组搜集整理的明清时期临清州(位于现山东聊城市)的资料。据此判断,最符合该小组研究结论的是( ) “兵民杂集,商贾萃止,骈樯列肆,云蒸雾澹,而其地遂为南北要冲,岿然一重镇矣”。 “与京津江浙互通有无,可得风气之先”。 商船和其他船只南来北往,途经临清,“商贾辐辏”“市肆毂击”。 A.大运河推动城市的发展 B.集镇壮大促进专业分工 C.长途贸易加快资本集聚 D.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习俗 7.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化进程受制于交通运输 B.天津交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 C.电车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交通进步深刻改变城市发展 8.敖仓遗址是秦代重要战略粮仓,位于黄河与鸿沟交汇处,利用水路转运关中及北方边军。汉初仍沿用,《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载“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可见其规模。这一变化( ) A.加重了民众赋役负担 B.增强了国家经济调控能力 C.将救灾权收归于中央 D.促进社会救济方式多样化 9.下面是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广东顺德县(今顺德区)因货运而开通的前往各市镇及县内的水路航线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珠三角部分区域( ) A.市镇经济外向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货运贸易网络化 D.传统农业商品化 10.1880年,直隶总督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他在奏折中指出:中国幅员辽阔,边境防不胜防,只有修筑铁路,使南北东西呼吸相通,遇事时“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由此可见,刘铭传主张修筑铁路意在( ) A.完善交通 B.开展洋务 C.巩固国防 D.节约军费 11.1902年,英国谋求滇缅铁路修筑权,清政府根据相关条约“中国日后在云南修筑铁路……应由中英两国协商办理”予以拒绝,云南地方人士则倡议成立滇蜀铁路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