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33895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6张)

日期:2025-05-0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221220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地球,圈层,结构,课件,26张
  • cover
(课件网)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 目前最深钻井不超过13km,但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16。 人工钻井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火山喷发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地壳运动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内部圈层 一 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内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一)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 地震波 纵波 横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 (P波) 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横波 (S波) 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状态 纵波 横波 较 快 较 慢 固、液、气 固 共同点: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想一想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主要致害的是什么? 先上下颠簸,后前后、左右摇晃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会有什么感觉?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横波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 抓住“黄金12秒”(理论依据)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较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较大; 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纵波时自动发出电磁波预警; 电磁波传播速度远大于横波, 因此能在横波到来之前向周边发出预警,为民众争取到短暂的避难时间。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 6 9 12 15 深度:km 速度:km/s (1)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什么波?判断理由? (2)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分别发生在哪个深度?如何变化? (3)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表示什么? 地震波是如何反映地球内部状况?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 (大陆部分) 莫霍界面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如何区分横波和纵波? (2)找出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变化的深度。 2900千米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千米;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为( )千米; 高山高原最厚处可达( )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为( )千米。 17 39-41 70 5-10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 4.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 5.莫霍界面大约位于该地地下 A.5Km处 B.17Km处 C.33Km处 D.2900Km处 B A 可能是海洋地壳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软流层:60-400Km 在上地幔顶部有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厚度约为3400Km,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形成地磁场,内核为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超强压力将铁镍原子挤压在一起。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体积的80%。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壳和岩石圈有何不同? 圈层名称 特征 状态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固态 不连面:莫霍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