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项脊轩志 1.掌握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写作技巧。 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4.培养珍惜亲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 习 目 标 人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深情是母亲留在“游子身上衣”的细密针脚;深情是夫妻告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别绪;深情是天人永隔“十年生死两茫茫。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深情的表达,都藏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正因如此,深情才会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恒久绵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走进项脊轩的世界。 一、导入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1.“项脊轩”名字的由来 怀祖追远。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 2. 言其窄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1. 以此自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3. (一)解题 二、检查预习 2.志 “志”是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常常灵活多种表达方式,内容丰富多样。 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 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归有光(1506———1571年) 字熙甫,号震川,称之为“震川先生”。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 “唐宋派”散文 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二)了解作者、“唐宋派”散文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材时,编者删去了“项脊生曰”的一段议论。 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迨 异爨 老妪 先妣 中闺 扉 呱呱 阖门 象笏 扃牖 xuān lù qì yuán dài cuàn yù b guī gū hù jiōng y u hé fēi (三)字词正音 要求:第1、2、3组:第1段 第4、5、6组:第2段 第7、8、9组:第3—5段(轩东……结尾) 各个小组都要从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方面入手,做到能脱离资料翻译。 小组分任务合作探究,解决课前的疑难问题,掌握翻译,疏通文意。 三、学习活动二:初读感知,文本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原来的 一丈见方 渗漏 向下 每当 桌子 环顾四周 放置 朝北 得到阳光 超过 光线不明 略微 修缮 从上面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