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025年春八下语文情境教学课件 目 录 01 02 03 04 05 学习目标 知识必备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课堂小结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理解意象背后作者的孤苦寂寞和高洁的志趣。 3.感悟苏轼失意不失志、乐观旷达的精神魅力。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称文坛“三苏”。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词牌名 卜算子 《卜算子》由来有多种说法,有说因唐代骆宾王人称“卜算子”,后人取意为词牌名,也有人说调名取自卖卜算命之人的说法,黄庭坚就有“似扶着,卖卜算”的句子。这个词牌首见于北宋张先,但以苏轼“缺月挂疏桐”一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整体感知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xǐnɡ 划分朗读节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 月 挂 疏 桐 , 漏 断 人 初 静 。 谁 见 幽 人 独 往 来 , 缥 缈 孤 鸿 影 。 惊 起 却 回 头 , 有 恨 无 人 省 。 拣 尽 寒 枝 不 肯 栖 ,寂 寞 沙 洲 冷。 枝叶稀疏的桐树。 指深夜。 幽居之人 知晓 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理解诗词大意 词牌名。 诗歌大意 残月高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滴漏声断了,夜深人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鸿之影。它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又频频回头,心里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栖息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细读感悟 1.上阙开头两句写了夜深人静。其中的“缺月”“疏桐”“人”“孤鸿”几个词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 营造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孤独、凄苦、伤感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2.本词的下阙使用了什么手法?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苏轼为何要将“孤鸿”作为心灵的投射,他与孤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