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0976

中考物理复习第2讲声现象课件(86页ppt)+学案(含解析)

日期:2025-04-25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4次 大小:32265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考,物理,复习,讲声,现象,课件
    (课件网) 第2讲 声现象 过教材 串知识 夯基础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原因 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特点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 振动 振动 传播 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不能传声 形式 声音以_____传播 声速 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_____。一般情况下,_____ 回声 定义 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_____而形成的 利用 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回声测距等 介质 真空 波的形式 340 m/s v固>v液>v气 被反射回来 知识点2 声音的特性 高低 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生活实例 音调 声音的 _____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 声音的“粗、细”;调子“高、低” 高 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生活实例 响度 声音的 _____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距发声体的_____和分散程度有关 音量的“大、小”;“震耳欲聋”、“引吭高歌”、“声音洪亮”均指响度 音色 声音的 _____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_____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区分各种乐器 强弱 大 远近 品质 不同 温馨提示:(1)音调与响度无关;(2)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3)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声速、音调和音色均不变。 知识点3 声的利用 定义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超声波 频率高于_____的声音 回声测距、B超检查、测速雷达、超声探伤、探测鱼群等 声波洗涤、超声碎石 次声波 频率低于_____ 的声音 地震、海啸、风暴等 核爆炸 20 000 Hz 20 Hz 知识拓展: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耳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 000 Hz; (3)声音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知识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 物理学角度 发声体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等级 通常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控制 途径 ①在_____处减弱,如: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或换声源; ②在_____中减弱,如:公路两旁安装隔音屏障或路边植树造林; ③在_____处减弱,如:戴耳塞或耳罩等护耳器具 做无规则 声源 传播过程 人耳 知识延伸:听觉下限0 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研重难 学方法 提能力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典例1】 (2024·泰安期中)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②图乙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为理想化模型法 ③图丙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④图丁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题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采用了转换法,故①正确;题图乙实验中乒乓球的跳动表示音叉的振动,用到的物理方法为转换法,故②错误;题图丙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采用了理想实验法,故③正确;题图丁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伸出长度越短的锯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④正确。故选C。] 【变式1】 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 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 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D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