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课 把握逻辑的要义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思维碰撞: 示例一: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某中学的历史课堂上,老师提问一学生:“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 这位学生回答道:“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 听到这个答案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是哭笑不得。 老师所说的“认识”:指对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理解; 同学所说的“认识”: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 示例二:我想静静 A:别吵我,我想静静。 B:静静是哪个班的?我认识吗? 思考:事例中,他们的对话有什么逻辑问题? 结论: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他们违反了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知识梳理: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原因 内容 要求 逻辑 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要遵循同一律要求。 ◇常用公式“A是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1、政治老师: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学生:老师,我不认识马克思。 2、爸爸:你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以后打算怎么办? 儿子:您经常说,中国人非常勤劳,我也是中国人,我怎么会懒呢? 3、在某单位召开的一次安全生产会议上,某领导发表讲话:“时间不多了,简单讲几句吧。今天是安全生产会议,我想讲几个与之有关的问题:一、关于绿化问题;二、关于计划生育……” 4、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当堂巩固: 思考:下列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 偷换概念:评价和理解→日常生活的交往 偷换概念:集体概念→个体概念 转移论题:有没有苍蝇→苍蝇喝酒少 转移论题:安全生产→绿化、计划生育 以下表述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同一律应用的条件性(注意问题) 思维碰撞: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哑口无言)?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论断1: 论断2: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此矛可戳穿此盾” 在同一时间,论断一和论断二不能同时为真。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 探究与分享P11 思维碰撞: 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这位同学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 提示: 不成立。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该同学一边说“坚信一位哲人的话”,一边又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探究与分享P12 知识梳理: 原因 内容 要求 逻辑 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