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组 借景抒情 1.(2023·陕西安康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吾自发寒雨,全行日少。去亲为客,如何如何!夕景欲沉,晓雾将合,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①,辞意不周。 (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 【注】①草蹙(cù):仓猝,匆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四时俱备 备: ②晓雾将歇 歇: ③去亲为客 去: ④诚足悲忧 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 其翼若垂天之云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 C.自康乐以来 徐以杓酌油沥之 D.勿我为念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恐欲知之,聊书所睹。 (4)【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描写了夕阳、晓雾和鸟儿,其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2.(2023·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8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翊日,饭于①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心乐之 乐: ②水尤清冽 清冽: ③乃记之而去 去: ④薄暮 薄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3)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 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 ,后来途径槐林, , ,夜宿于连云阁。(4分)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对比分析【甲】【乙】两文情感的异同。(4分) 答案 第九组 1.(1)①具有 ②消散 ③离开 ④实在,确实(共4分。每小题1分) (2)A (3分) (3)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3分。“颓”1分,“竞”1分,句意1分) ②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况,姑且写下所见所感。(3分。“恐”1分,“聊”1分,句意1分) (4)不相同。(1分)【甲】文借写晨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2分)【乙】文通过“夕景”“晓雾”“孤鹤”“游鸿”等意象,渲染了一幅萧索的画面,烘托出作者忧伤苦闷的心情和对妹妹的关爱。(2分) 【参考译文】【乙】自从我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