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组 孟子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①人也。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赴。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②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见天佑,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北行。至京师③,已而病,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改) 【注】①信州弋(yì)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②留梦炎:浙江衢县人,为人奸诈,见风使舵,原为宋朝大臣,后投降元朝。③京师:当时的大都,即今北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②父命之 命: ③辞不赴 辞: ④傲岸不为礼 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怒而诸侯惧 终不食而死 B.立天下之正位 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 C.独行其道 其如土石何 D.弃之于地 告之于帝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②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4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房①尝宴见②,问上③曰:“幽、厉④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房:指京房,汉元帝时为郎、魏郡太守。②宴见:在皇帝公余时被召见,有别于朝见。③上:指汉元帝。④幽、厉:周幽王和周厉王,周朝的昏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 ②曾益其所不能 曾: ③房尝宴见 尝: ④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 (3)【甲】【乙】两文都论述了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孟子认为是“ , ”;京房认为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文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4分) 答案 第六组 (1)①真正,确实 ②教导,训诲 ③推辞 ④礼节(共4分。每空1分) A(3分) (3)①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