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理解植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能说明气候、地形、土壤等对植被分布和特征的影响,以及植被对环境的反馈作用。 ⑵掌握森林、草原、荒漠三类典型植被的分布规律、形态特征及生态功能,能结合地图分析其与气候区的对应关系。 ⑶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如世界气候分布图、植被景观图)和数据资料,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升图文转换和综合分析能力。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 “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的探究过程,培养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⑵借助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探究方法。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识别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理解其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 ⑵综合思维:从 “环境影响植被,植被反作用于环境” 的双向关系,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⑶人地协调观:通过植被保护案例,认识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⑷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地考察和方案设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教版 2019 课标) 2.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的核心内容,包括 “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 三部分。教材以植被为切入点,串联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既是对气候、地形等知识的应用,也为后续 “土壤” 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植被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⑵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规律、形态特征及生态功能。 2.难点: ⑴结合地理图表分析植被分布的成因(如气候因子与植被类型的对应关系)。 ⑵理解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连锁影响(如森林破坏导致的荒漠化)。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气候类型分布、自然地理要素等基础知识,对植被概念有初步了解,但缺乏对 “植被与环境双向关系” 的深层理解。 能力特点:具备一定的图表阅读能力,但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擅长小组合作,但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表达上需加强。 学习需求:对贴近生活的案例(如沙漠花海、本地植被)兴趣浓厚,渴望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解,但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如植被垂直结构)理解存在困难。 情感态度:环保意识较强,但对植被保护的科学方法和实际行动缺乏认知,需通过案例渗透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情景引入 ——— 智利花海中的沙漠(5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 “2023 年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花海” 视频,展示沙漠中繁花盛开的对比景观。 提问:“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旱极’,为何会出现如此壮观的花海?这与植被和环境的关系有何联系?” 学生活动: 观察视频,结合已有知识猜想成因(如降水异常、植物种子休眠特性),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 通过震撼的视觉冲击和矛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建立 “植被分布受环境制约,同时具备适应性” 的初步认知,自然引出课题。 环节二:问题导学 ———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8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植被与环境关系” 概念图。 提出问题链: 环境(气候、地形、土壤)如何影响植被的分布和特征? 植被对环境有哪些反作用?举例说明。 结合教材 “植被垂直分层现象” 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光照、热量、水分对植被结构的影响。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 P82-83,分组讨论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如校园植被疏密差异)举例说明,派代表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驱动深度学习,培养图文结合的分析能力,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