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48968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课件+素材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96670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素材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新课导入 季羡林曾说:“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特写短文两篇,稍加诠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季羡林对其中一句“有为有不为”的理解与诠释,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略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本文的说理特点,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体验,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3、体会本文平实如话、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bū),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他精通12国语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写作背景 《有为有不为》创作于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时期。当时,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中面临诸多选择与困惑,一些人急功近利,道德底线有所动摇。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感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他通过这篇文章,希望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道德,明白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知识链接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引论) 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 (本论) 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结论)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 对比论证 特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 判断标志:相反、与之不同等。 ★作用(答题规范):把……和……作对比,阐述了……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特征: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以及公众所认可的道理、定理、公式等。 判断标志:××曾说过、俗话说、格言警句等。分类:分为明引和暗引。明引也叫直接引用,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务求文字甚至标点符号均准确无误;暗引也叫间接引用,不需明确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其出处,只述其大意。 ★作用(答题规范):引用……的名言或俗语,剖析了……的现象,表明……的道理(事理),从而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知识链接 论点方法的特征&判断标志&作用 举例论证 (事实论证) 特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判断标志:例如、譬如、比如等。 ★作用(答题规范):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喻论证 特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判断标志:似、若、像、好像、仿佛等。 ★作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