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名称 不同物象的表面特征 知识点来源 □学科:美术 □年级:五年级 □教材版本:岭南版 □所属章节: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课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抽象的“质感”概念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主要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选取贴近日常的生活素材,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触摸、听声、语言形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感受不同物象的表面特征,加深对质感的认识;通过欣赏多样的艺术作品、对比“艺术美”和“真实美”,打开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通过小任务、小问题贯穿始终,逐步引导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探究到实践,最终学生能够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物象表面特征。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学生能够知道(K): (1)每种物象都有其特有的表面特征,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触觉和视觉感受。 (2)艺术家如何将不同物象的质感真实地表现出来。 学生能够理解(U): 艺术家通过表现物象的表面特征,来传达物象的质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纹理,能够展现不同物象的表面特征。 学生能够做到(D): (1)归纳不同物象的表面特征,用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触觉和视觉的感受。 (2)欣赏并分析艺术作品中对物象表面特征的表现手法。 (3)运用流畅、硬朗、平滑、粗糙等不同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表面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感受不同物象表面质感。 2. 运用不同的手绘线条,表现不同物象的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在艺术作品中,真实表现物象表面特征的重要作用。 2. 探究如何运用平滑、粗糙、流畅、硬朗等不同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表面特征。 教学过程 巧设情境,导入主题 (一)创设情境 设置日常生活中选购衣服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材质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二)导入主题 1. 教师总结: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表面特征,而不同的表面特征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我们称这种感受为质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质感无处不在。 2. 引出课题:《不同物象的表面特征》。 二、唤起经验,感知质感 (一)观看视频 播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象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物象材质以及表面特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受。 (二)任务活动 视频中呈现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触摸它们时的感受,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三)艺术作品中的质感 1. 学生思考:为什么摸起来平滑的画面,看起来却如此有质感? 2. 教师总结:质感不仅可以通过触觉感知,也可以通过视觉被我们感知。艺术家们非常善于观察和表现物象真实的质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初步赏析,感受质感 (一)赏析作品《有酒杯和银杯的静物》 分析画面中两种主要物象的材质以及表面特征,对比玻璃的光滑、通透与金属的坚硬、光泽,思考画家是如何进行表现的。 (二)赏析作品《冠军的诞生》 1. 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描绘的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主题。 2. 学生思考:若改变画面中排球的质感,作品会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受。 3. 教师总结:在艺术创作中,质感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三)明确任务 本节课我们将用变化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表面特征。 四、深入探究,表现质感 (一)探究问题: 如何运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表面特征呢? 用线条表现物象的形状 (1)任务活动:请尝试勾画两种不同材质的手提袋轮廓,体会形状带来的质感变化。(纸袋子薄而硬挺,转折的地方比较锋利。而布袋子厚实柔软,形状转折处圆滑。) (2)教师总结:不同质感的物象在转折处所呈现的形状变化是不同的。 (3)对比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中轻柔衣裙与坚硬山石的表现,引导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