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9.1 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溶液形成的实验探究,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 化学观念: 建立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的化学观念;理解 “物质溶解伴随能量变化,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的化学认知。 科学思维: 借助实验现象(如蔗糖、氯化钠溶解,碘和高锰酸钾溶解性对比),培养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分析溶解过程微观本质,发展抽象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征; 溶质、溶剂的判断; 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应用。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分子或离子的扩散); 溶液概念的抽象理解(均一性、稳定性的本质)。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 当我们品尝海水时会感到咸,喝糖水时会觉得甜,这是为什么呢?海水、糖水看似清澈透明,实则隐藏着化学的奥秘。其实,它们都是溶液!溶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医院里的药水、农田中的营养液……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特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溶液及其应用” 的世界,揭开溶液的神秘面纱,探索溶解背后的化学原理! 01 溶液的形成 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现象及分析 →实验现象: 蔗糖“消失”,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混合物 →微观分析: 蔗糖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的形式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 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 溶液的组成 溶质 溶剂 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如氯化钠)、液体(如乙醇)或气体(如氯化氢)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 溶液的特征 溶液的组成 均一性 稳定性 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完全相同 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如温度等)不发生改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纯净物 判断某物质是不是溶液,一般从“均一、稳定、混合物”三方面考虑。如蒸馏水、无水乙醇等常温下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他们都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 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2.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1.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因素 内因 外因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而碘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 溶质性质 溶剂性质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 温度、压强(影响气体的溶解性)等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 内因 外因 物质(溶质、溶剂)的性质 温度 溶质颗粒大小 搅拌 一般情况下,溶剂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速率越快 溶质颗粒越小,溶质的溶解速率越快 搅拌可以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 乙醇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出现分层,酒精在上层呈无色 酒精与水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了 没有出现分层现象,酒精与水还是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酒精与水能够互相溶解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溶液 溶剂 溶质 在有水的溶液中 其他物质 在无水的溶液中 气体———液体混合 液体 固体———液体混合 液体 液体———液体混合 水 气体 固体 量多的液体 量少的液体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加入溶质后水的温度/℃ 结论 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 25 25 25 21.3 25 32 溶解时, 吸收热量 溶解时,放出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