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1576

8.1 功和功率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6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435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功率,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功和功率 学时 1 新课标要求 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通过比值定义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科学思维: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掌握机车启动问题的处理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情景的创立,练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功率是反应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科技之中,一轮复习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自学及情境设置来解决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难以区分的问题,本节的难点在于机车启动问题,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复杂问题简单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但通过检测发现,一半的学生很难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同时对功率的计算式p=F·vcos α理解不到位,还有一部分同学缺乏对概念把握的准确性与对物理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自学,完成功率基本概念及定义式和计算式的填空,让知识在头脑中再现。 2.学生通过练习和探究的过程,能够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并能够计算重力的功率;体会p=F·vcos α中三个物理量的含义,并拓展到曲线运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 3.学生通过创设情境自行推导汽车启动的两种方式以及运动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同时通过对公式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功率的概念,并逐渐理解功率。(难点) 学生课前准备工作 1、准备教材。 2、复习旧知识,功和功率。 3、对相关知识和检测的预习。 学习策略 自学、探究、讨论、类比、归纳。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 情境导入 (思) ((多选)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至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 A.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5 B.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2∶1 C.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 D.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4∶5 复习功率的基本概念 1.定义: 2.单位 3.物理意义: 4.公式(1)定义式: (2)计算式: (3)式中物理量的特点(也可以叫适用条件): 倾听 回答 通过情境的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复习,让知识再现。 (议) 探究一: 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问题情境:例1:质量m=3 kg的物体,在水平力F=6 N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时间t=3 s,求: (1)力F在t=3 s内对物体所做功的平均功率. (2)在3 s末力F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 师生互动,回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问题1:受几个力?物体做什么运动? 问题2:如何求解加速度?位移?末速度 小结: 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 (1)利用=. (2)利用=F·cos α,其中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 (1)利用公式P=Fvcos α,其中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2)P=F·vF,其中vF为物体的速度v在力F方向上的分速度. (3)P=Fv·v,其中Fv为物体受到的外力F在速度v方向上的分力. 观察、思考 分析.  学生主动参与,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 引导学生很好的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回答,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议) 探究二:重力的功率特点 问题情境:例2.从高处以40 m/s的初速度平抛一重为10 N的物体,物体在空中运动3 s落地,不计空气阻力,则 1、物体落地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g=10 m/s2) 2、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为多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