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高三三模校校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2.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3、“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内外服制度D.行省制 4.唐代科举名目最为繁多,如表所示。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科举 分类 名目 地位 常举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主体 制举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识洞韬略堪任将帅”清廉守制举节政术可称堪任县令”“孝弟力田闻于乡间”“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 辅助 A.成为入仕必经渠道 B.利于选拔多种人才 C要求官员博学多才 D.考试内容侧重时政 5.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 A.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 B.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 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6.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7.为查实免役法是否“便民”,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宋神宗特诏翰林学士承旨韩维、知开封府孙永“追集行人体问,诣实利害以闻”,考察免役法利弊,以平息士人争辩。由此可见 A.王安石变法遇到阻力 B.士人反对王安石变法 C宋神宗变法态度动摇 D.变法吸纳了多方建议 8.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小学每周三小时,中学两小时,高等学堂三小时,另有兵学一小时,师范、实业学堂两小时。章程还对各级学堂体操科的宗旨和内容,操场的规则做了具体规定。该规定 A.表明清末新政主要以教育改革为主 B.培育当时国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C有利于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近代化 D.旨在培养资产阶级救亡运动的人才 9.如表为1915年12月天津《益世报》发起的有奖征文,此次征文最高可以获得四十银元的奖金。《益世报》这次征文的主要背景是 A袁世凯进行复辟帝制活动 B.国人渴望建立共和政体 北洋军阀的派系纷争激烈 D.护国运动使袁世凯败退 10.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和1935年颁布的《考试法》第二条均规定:文官考试人员分三种类型,一是公职候选人;二是任命人员;三是依法应领证书之专门职业或技术人员。该规定 A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C确保了官员选拔的公正 D.旨旨在应对抗战的需要 11.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当时,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这些做法 A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 B.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