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2722

【轻质减负】21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教案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283478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轻质,减负,古代诗歌,五首,课件,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秦芷萱、崔文娟 课型 概念课 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根据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课要求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准确理解古诗中的文言词汇,感受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和韵律美;在“思维能力”中,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诗人情感,培养形象思维,比较五首诗歌在题材、手法上的异同,发展逻辑思维;在“审美创造”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在“文化自信”中,认识诗歌的艺术成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复述或转述古诗文内容,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见解。”;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分类整理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 2.教材解读 本篇课文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选编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人的诗,涵盖登高抒怀、哲理言志等不同题材,展现了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古代先贤们的情趣与追求,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核心观念的理解。 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抒发情志的;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透过作品所状之物、所绘之景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怀,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同时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拓宽视野,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学习过《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古诗,对诗歌的基本体裁(绝句、律诗)、常见意象和抒情方式有初步了解,掌握简单的诗歌朗读技巧(停顿、重音)。 但学生对古诗中的典故(如“幽州台”与燕昭王招贤的关联)和深层象征(如“浮云”喻指奸佞)理解不足;对不同朝代诗歌的风格差异缺乏系统认知。 2.行为习惯 ①提前感知的习惯:学生能通过注释自主疏通诗句大意,但容易忽略标题与内容的关联。 ②认真倾听的习惯与有效表达的习惯:初一学生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简单描述诗歌画面(如“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景象),但分析情感变化(如《登幽州台歌》从“悠然”到“怆然”的转折)时表述零散,需教师提供分析框架: ③主动反思的习惯与及时整理的习惯:初一学生能理解诗歌内容,但难以建立群诗关联(如对比杜甫《望岳》与王安石《登飞来峰》的“登高”主题差异),需借助表格进行梳理与整理。 3.关键能力 初一学生初步具备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学生能找出显性信息(如《游山西村》中的“农家乐”的场景),但对隐含情感(如《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的奉献精神)需结合背景资料深化理解。初一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稍有欠缺,需突破单一化解读。如学生认为《登幽州台歌》只是“悲伤”,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个人层面———陈子昂的孤独;历史层面———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哲学层面———人在时空中的渺小感。 四、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我能根据节奏与韵律,准确、流利地朗读五首古诗。我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首诗的大意,并背诵默写重点诗句。 拓展性目标 我能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说出诗人的情感,总结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我能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题材、手法上的异同,并总结其艺术特点。 挑战性目标 5.我能结合生活和学习体验,根据古诗名句的衍生意义,完成片段写作。 五、实现路径 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基础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前 完成自主学习单基础性知识所对应习题。 课堂 参照实例,小组合作设计诵读脚本,初步体悟诗中情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