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3817

9.3 电场 电场强度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3236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电场 电场强度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电场 电场强度》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九章第3节。本节从力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电荷,提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明确它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抽象性,需要学生理解,并特别分析了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特点;针对电场强度的矢量性,教材分析了电场强度叠加所遵循的规律,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对电磁学的初步认识,是学习电磁学的基础,对后续电学的学习起到主导性地位。 学情分析 电场是学生学习本章接触到的第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电场是电磁学规律的重要基础,因此掌握电场的概念对于学生将来学习电磁学的其它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即怎样描述电场的强弱?为何不直接用电场力的大小反应电场的强弱?为何要用比值定义法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电场力的大小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位置有关,不能客观描述电场的强弱。学生对力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从力的角度切入,学生容易理解。用类比法引入电场强度的表达式,容易让学生接受。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知道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通过电场表现出的力的性质渗透电场的物质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电场的定义,强化比值定义法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用可见的电场线描述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通过实验去展示电场的分布,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观看视频模拟电场线,根据实验现象知道常见的几种电场,理解什么是电场线及其特点。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认识各种电场线的分布,让学生形成探索自然,增强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内在动力。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理解电场强度定义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辅助支持 实物、教具、实验设备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环节一 内容1.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范德格拉夫起电机:怒发冲冠。 情景:擦黑板 问1:黑板擦如何受力? 教师活动:【提问】 ①我们知道弹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触力,但是相隔一定距离的电荷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发生的? ②人的头发会竖起并散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任务/活动1. 观看视频,并结合视频思考问题。 思考:弹力、摩擦力都是因为物体相互接触而产生的,那么电荷间没有接触,它们的相互作用力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一个问题采用上一节中的探究实验情景,承接库仑定律的知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二个问题由视频中产生,与第一个问题一脉相承,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承接上一节的知识点,引出本节的内容。 内容2.提出电场概念 教师活动:(1)投影展示安培和法拉第关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观点。 问1:法拉第和安培的观点各是什么? 2、介绍物理学史: 法拉第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电场。由于电场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法拉第的观点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后来他遇到一位英国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他非常赞同法拉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德国的一位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法拉第的观点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学生任务/活动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安培认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超巨作用,可以跨越空间,直接发生;法拉第认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需要通过媒介发生。 结合“新课导入”环节的第一个问题,思考电荷间发生力的作用的途径。 提出问题,引出概念 让学生了解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