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5228

1.1-1.2 动量 动量定理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6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1742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动量,1.1-1.2,定理,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1.1-1.2 动量 动量定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动量 动量定理》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1课程中“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理解动量,冲量。通过理论推导,理解动量定理,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关于动量定理,教材先考虑物体碰撞时受到的力为恒力的情况,将牛顿第二定律作为学生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推导其基本表达式,再通过“微元法”将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从恒力过渡到非恒力, 最后介绍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 该节教材直接引入了“动量”和“冲量”的基本概念, 并没有创设具体的物理情境或物理模型去引发学生的思考,会使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且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在推导出动量定理基本表达式之后缺少验证动量定理的物理实验, 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动量定理后,可引导学生将动量定理与已掌握的动能定理进行对比学习, 既能复习巩固动能定理的知识,也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者分析 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学习了质量,速度等概念,学习了运动学一些公式,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外,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学习目标确定 1.物理观念 (1)定性了解物体动量的改变与力和时间的关系; (2)知道冲量的概念及物理意义,能求合外力的冲量; (3)知道动量定理的表述,发展物体运动与相互 作用的观念。 2.科学思维 (1)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加速度定义式推导Ft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式(动量定理),构建模型、科学推理、科学论证; (2)利用“微元法”的思想解释F-t图像面积的含义,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类比思想; 3.科学探究 观察实验演示变力作用下的碰撞实验,获取证据,论证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用动量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缓冲现象,在 实际生活中应用缓冲来解除危机,提高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动量,冲量概念、动量定理的含义 2.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3.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相关计算。 难点:1.动量定理表达式中矢量符号的转换 2.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及其应用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老师的讲解课堂上能够回答出动量,冲量概念、回答出动量定理的含义. 2.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推导出动量定理。 3.利用课件上的题目根据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做相关计算。 4.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加速度定义式推导Ft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式 5.利用“微元法”的思想解释F-t图像面积的含义。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思考: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碰撞后两球交换了速度。这意味着,碰撞前后,两球速度之和是不变的。那么所有的碰撞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释 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导致结果的原因。 活动意图说明: 老师通过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课堂探究 创设情境、建立概念教师活动2 一、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 (可以演 示):质量不同小球的碰撞 将上面实验中的A球换成大小相同的C球,使C球质量大于B球质量,用手拉起C球至某一高度后放开,撞击静止的B球,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