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56726

2.3.1 醛和酮 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日期:2025-05-10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2572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3.1,必修,选择性,2019,科版,化学
  • cover
2.3.1 醛和酮———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醛与氢气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也属于还原反应 B.乙醛与HCN发生加成反应后,有机物分子中官能团种类不变 C.乙醛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物为 D.乙醛与甲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物为 2.下列各化合物中,能发生酯化、还原、加成、消去四种反应的是( ) A. B. C. D. 3.有机物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结构简式为,下列检验A中官能团的试剂和顺序正确的是( ) A.先加酸性溶液,再加银氨溶液,微热 B.先加溴水,再加酸性溶液 C.先加银氨溶液,微热,再加溴水 D.先加入足量的新制悬浊液,加热,酸化后再加溴水 4.桂皮中含有的肉桂醛()是一种食用香料,广泛用于牙膏、洗涤剂、糖果和调味品中。工业上可通过苯甲醛与乙醛反应制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肉桂醛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仅有一种 B.肉桂醛的合成中经历了加成和消去的过程 C.为检验肉桂醛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加入溴水褪色则可说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D.该反应中NaOH的作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5.化合物Y是合成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一种重要中间体,合成Y的一步反应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分子中存在顺反异构 B.X→Y发生了取代反应 C.可用碳酸氢钠溶液鉴别X、Y D.1molY与足量反应最多消耗4mol 6.某学生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如图所示),加热至沸腾,未观察到砖红色沉淀,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乙醛的量不够 B.NaOH的量不够 C.的量不够 D.加热时间短 7.某同学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取溶液和溶液各1mL,在一支洁净的试管内混合后,向其中又加入0.5mL40%的乙醛,加热至沸腾,结果无砖红色沉淀出现。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 A.未充分加热 B.加诶 乙醛太少 C.加入NaOH溶液的量不足 D.加入溶液的量不足 8.乙醛的银镜反应实验如下: 步骤1:向试管中加入1 mL 2% 溶液,边振荡边滴加2%氨水,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并迅速转化为灰褐色。 步骤2:向试管中继续滴加2%氨水,观察到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步骤3:再向试管中加入3滴乙醛溶液,振荡,在60~70 ℃水浴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内壁形成了光亮的银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1中观察到的白色沉淀为AgOH B.步骤2中沉淀溶解是因为生成了银氨配合物 C.步骤3中产生银镜说明乙醛具有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试管壁上的银可以用稀硫酸洗涤除去 9.茉莉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茉莉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有机物的化学式是 B.1mol该有机物与充分反应,消耗2mol C.该有机物属于不饱和酮类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10.贝里斯-希尔曼反应条件温和,其过程具有原子经济性,示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B.有机物Ⅰ的一氯代物有4种 C.有机物Ⅱ中所有碳原子共面 D.有机物Ⅲ能使酸性溶液褪色 11.人们能够在昏暗的环境中看见物体,是因为视网膜中的“视黄醛”吸收光线后,其分子结构由顺式变为反式,并从所在蛋白质上脱离,这个过程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大脑。 下列有关“视黄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视黄醛”属于烯烃 B.“视黄醛”的分子式为 C.“视黄醛”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D.在金属镍催化并加热下,1 mol“视黄醛”最多能与发生加成反应 12.下列“类比”合理的是( ) A.1 mol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2 mol Ag,则1 mol HCHO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也生成2 mol Ag B.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则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 C.甘油与新制的混合后得到绛蓝色溶液,则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混合后也可得到绛蓝色溶液 D.1-丙醇能被催化氧化成醛,则2-丙醇也能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