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科:物理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讲课题目:《牛顿第一定律》 章节名称 牛顿第一定律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本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分析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才能营造适当的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本节内容是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经典力学大厦的基石。从内容上,首先回顾了历史上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及卓越贡献,在笛卡尔的补充之后,又着重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提出了惯性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重点 1.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及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2.深入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但是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纠正一些片面和不恰当的认识,使学生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能通过实例说明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参和推理过程,体会理想实验逻辑推理的科学思想方法。 3科学探究.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对定律有较为深入地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历程。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理解惯性的概念,举出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实例。 学习策略 通过分层次阶梯式设置学习活动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法、科学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教学,这样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播放视频]:播放“大力士拉动汽车”的视频。 [小组实验]:推动课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提出问题]:力和运动是关系?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并得出结论: 给物体力的作用,物体就运动起来,想要让他持续运动下去就要持续施加力的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感受物体质量对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程度的影响,初步体验惯性的存在。 环节一 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播放视频]:在汽车冲过终点后,大力士不再施加力了,但车依然持续运动。 [提出问题1]:生活中有没有没有施加力的作用物体还运动 教师引出: 伽利略的贡献 伽利略的质疑。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没力物体就静止”的观点。 [提出问题2]:物体最终会停下来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记下来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物体停下来可能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 [演示实验1]:小球在相同斜面同一高度滚下,在三个不同的平面上停下时观察小球走过的距离。 就此教师引出伽利略的大胆猜想。 伽利略的猜想:如果没有摩擦阻力,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 [演示实验2]:伽利略斜面实验验证伽利略的猜想 [思考]: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小球会怎样?如果第二个斜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