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思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如何演变的呢? 1.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 3.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1.通过认识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辨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结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能论证证据与模型的建立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3.体会在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科学探究中经历基于实验证据建立、优化甚至是重构模型的过程,既需要严谨的科学推理,又需要大胆的科学猜想。(科学探究与创新)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探究学习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探究学习二 光谱 (1)基态与激发态 原子 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 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处于最低能量 处于较高能量 光(辐射)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 (2)光谱 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就得到所谓的光谱。 ①定义:不同元素的原子,电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原子的发射光谱或吸收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 暗背景 亮线 线状不连续 亮背景 暗线 线状不连续 原子光谱 ②原子光谱的产生 基态 K L M N 激发态 K L M N 能量 能量 K L M N 光 K L M N 不稳定 吸收能量 电子跃迁 释放能量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一定能量后,电子被激发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氢原子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的线状光谱。 卢瑟福原子结构核式模型推论 原子的光谱应当是连续光谱,即波长的变化呈连续分布。 氢原子光谱特点 ③原子光谱的应用 He 氦 发现新元素 检验元素 不同元素的焰色试验 烟火 生产生活 霓虹灯 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充有氖气的霓虹灯能发出红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通电后在电场作用下,放电管里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级,且处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的电子会很快地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能级上,该光的波长恰好处于可见光区域中的红色波段。 【思考与讨论】 探究学习三 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 【温故知新】 电子层 能层 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 (2)电子的能层由内向外排序,其序号、符号以及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 1.能层(shell)(电子层) (1)用来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量子数n表示的电子的运动状态通常称为电子层(能层)。 能层序数1、2、3、4、5、6、7分别用K、L、M、N、O、P、Q表示。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