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0600

1.3.2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5-05-15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38256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2,必修,选择性,2019,科版,化学
  • cover
(课件网) 第3节 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3课时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 美国化学家鲍林 鲍林与电负性 尽管电离能(或电子亲和能)为理解元素性质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了工具,但因为其反映的是气态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当用于描述物质中不同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物质中原子的电荷分布等情况时会有较大偏差。因此,化学家尝试对已经测得的物理量进行组合和数学处理,以获得能更好反映变化规律的参数。 美国化学家鲍林在研究化学键键能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同核双原子分子,化学键的键能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半定量或定性描述各种化学键的键能以及其变化趋势,鲍林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性的计算公式。电负性这一概念简单、直观、物理意义明确并且不失准确性,至今仍获得广泛应用,是描述元素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1.认识元素的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2.能说明电负性大小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通过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位—构—性”的本质关联。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把相对抽象的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具体化为电离能与电负性等可量化的元素性质,丰富了元素周期表在过渡元素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阅读教材,了解元素的电负性的概念,电负性的标准和意义,元素电负性变化规律,电负性的应用。 阅读学习 电负性 (1)定义:用来描述两个不同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鲍林给元素的电负性下的定义是“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2)标准:选定氟的电负性为4.0,并以此为标准进而计算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 (3)意义: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越小,相应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电负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4)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4)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1、一般来说,同周期元素 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 性逐渐变大; 2、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3、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小,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较大。 电负性标度的建立是为了量度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基于建立模型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电负性标度。 鉴于电子亲和能数据的缺乏,鲍林建议用两种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时的生成热的数值来计算电负性,并选定氟的电负性为4.0,进而计算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数值。电负性是相对值,所以没有单位。1934年,马利肯布(R.Mulliken)则建议用第一电离能和第一电子亲和能之和来衡量原子的电负性。1957年,阿莱(A.Allred)和罗周(E.Rochow)根据原子核对价层电子的引力来计算拟合电负性。其中,鲍林标度由于提出最早、数据易得、使用方便,是应用最广泛的标度方式。元素电负性因有不同的标度而有不同的数据,在讨论问题时要注意使用同一标度下的数据。 资料在线 至今化学家建立电负性标度的方法还在不断更新。例如,2019 年拉姆(M.Rahm)等人将电负性定义为价电子的平均结合能,由此得到了从氢到锡共96 种元素的电负性,而且这个概念还可扩展到分子或者基团中。 (5)电负性的应用: 2 2 2 强 强 金属 非金属 ① 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 钫的电负性为0.7,是活泼的金属元素 氟的电负性为4.0,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特例:如氢元素电负性为2.2,但其为非金属 (5)电负性的应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