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为了引导革命胜利前进,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这幅图表现了工兵代表热烈欢迎列宁的场景。 导入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演变脉络,认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家国情怀】 通过中外对比,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时空定位 列宁主义诞生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建设、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 列宁时代 (1917-1924年) 斯大林时代 (1924-1953年) 1903 1914 1917 1918 1921 1922 1924 1928 1937 (年)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条件: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3、组织条件: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 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工人运动具有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压迫的双重使命 4、思想条件: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 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无产阶级政党实际上没有建立起来 (二)形成的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形成 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三)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四)列宁主义形成的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4、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成为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阅读材料分析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经济基础: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材料: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有些企业甚至达到16—18小时。工资很少,一个月仅有6—19卢布,完全不够养家糊口。工人被剥夺了参加组织的权利,如果罢工将被关押2—8个月。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政治基础:社会发展落后,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分析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材料: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两个多数:一个是人民用选票把60%的苏维埃代表席位投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另一个是在反动统治的支柱———旧军队中也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