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 短文两篇之《陋室铭》 刘禹锡 新课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刘禹锡的这首诗一改文人悲秋的格调,以高昂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唱出了不同寻常的秋歌。后两句更昂扬着作者对生活的豪情,充满了自信与乐观! 在现实生活中,当刘禹锡遭遇仕途不畅、一再被贬、别人冷眼时,他是怎样面对的呢?是否还依然抱有诗中这样的乐观与激情? 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一探究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朗读并背诵全文。(重点) 2.品析文中的名句,把握主旨,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难点)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素养)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永贞年间,与柳宗元等人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和州通判。其诗乐观豪迈,被称为“诗豪”。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浪淘沙》《竹枝》《杨柳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等。 写作背景 关于刘禹锡写作本文还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吗?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做刺史。 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并把房间从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道:“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就把他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房子。面对这位势利的知县,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他请柳公权书碑勒石,以示纪念。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了解文体 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 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知识链接 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与骈句相对的都是散句。骈句始于先秦,汉代出现赋后盛行,六朝时发展为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陋室铭》是一篇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朗读时要把握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朗读中要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德馨( ) 苔痕( ) 案牍( ) 鸿儒( ) 西蜀( ) 调素琴( ) 调动( ) 何陋( )之有 xīn tái dú hónɡ rú shǔ tiáo diào lòu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积累·理解一篇文意 听读名家诵读,然后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