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 选拔与管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学制的产生 科举选官 学堂选官 为国举才 考试创新 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 兼采中西 中国特色 从制度漏洞到制度不断完善 采古今 通中外 推陈出新 从科举教育到学堂教育的变革 ———从百年选官制度的演变中窥探中国的制度创新 壹 科举选官 学堂选官 ———从科举教育到学堂教育的变革——— Park 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商 丘 市 一 高 科举制度的变化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 . . 西学东渐,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思想、理念、政治相继传入我国,冲击原有的儒家思想体系。 背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社会性质 时代任务 ② 西学的传播 . . 洋务运动的开展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 1872年清政府正式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学习。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史料阅读】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维护清王朝统治。 除旧之后,要做什么?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的到来,科举制度渐渐趋于僵化, 各种弊端日益突出。 1.科举选官的弊端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弊端明显,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狭隘 ②考试模式僵化 ③能力要求单一 ④考试公平性缺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1898 2012 戊戌变法 变革官制 清政府以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随后清政府一度废八股,改试策论 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 严修奏请经济特科 严修是士大夫中较早钻研西学者,甲午战后出任贵州学政,希望将西学纳入考试之中,在体制内变革科举。1898年初,朝廷颁布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开设经济特科,是朝廷破格求才以维时势的重要举措,也是戊戌变法步入高潮的肇始,由于“戊戌政变”的发生,此次经济特科戛然而止。但它的提出到终结,反映了晚清科举制度变革的趋向。1901年6月复开经济特科,命内外大臣保荐,1903年云南就曾出过一名“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 严修(1860-1929)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 2.学堂选官的推行 1901 1904 1905 1905 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设蒙养学堂。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太后面谕学部,实行女学,不久订立女学教育章程 1906 《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