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国家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对外交往扩大 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形成 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华民族大团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北击匈奴 屯戍政策 礼部 鸿胪寺 抵达琉球 册封冼夫人 和亲 北庭、安西都护府 羁縻州 与少数 民族政权 时战时和 修长城 筑九边 理藩院 改土归流 设驻藏大臣 册封宗教首领 联姻 甘英 出使大秦 丝绸之路 裴矩驻张掖 常骏出航 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 玄奘、鉴真 日本遣唐使 海上 丝绸之路 广州、明州、泉州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 下西洋 海禁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 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一)秦汉时期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1)少数民族: (2)政策: ①中央: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 ②地方: 北方: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作用: 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1、秦朝: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①北方———匈奴 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初 89年 朝廷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远方,无力再犯中原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西域都护府 敦煌 酒泉 张掖 武威 (2)地方: ②西部: 设河西四郡: 设西域都护府: ③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3)边疆政策: 屯戍政策 方式: ①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作用: 材料:《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分民屯和军屯 ①抵御匈奴的入侵;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③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流和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大迁徙、大交融 1、表现: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汉化改革 共同开发 2、影响: ①促进民族大交融; ②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③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 ———大交融、大发展 机构设置: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鸿胪寺:接待礼仪 1、隋朝: (1)民族: (2)政策: ①加强治理岭南: 册封谯国夫人 ②边疆推行郡县: ③三次到达流求: 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台湾联系 ◎《礼宾图》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三)隋唐至两宋时期 ———大交融、大发展 2、唐朝: ③设置各种边疆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