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1147

小学音乐湘艺版(2024)一年级下册 第一课 看图听故事 上学的路 教案(表格式)+音视频

日期:2025-04-29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6次 大小:740128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小学,格式,教案,学的路,故事,一课
    小学一年级下期音乐(湘艺版) 第一课 看图听故事 《上学的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上学的路》是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一课的图文故事内容,以云南怒江 “溜索女孩” 余燕恰的真实经历为载体,通过 “天梯”“溜索” 等图片及文字,展现了多年前西南山区偏僻乡村孩子上学的艰辛,以及如今家乡巨变后 “溜索上学” 成为历史的对比。教材巧妙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中 “在音乐体验中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的要求,通过故事渗透自强不息、心怀感恩的价值观,是低年级音乐课堂中落实情感教育与主题教育的重要素材。 (二)教材特点 1.图文结合,直观育人:通过新旧图片对比(旧时溜索上学 vs 如今桥梁建设),激发学生对 “上学路” 的情感共鸣。 2.故事载体,情感渗透:以余燕恰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联系,自然融入感恩教育与家国情怀。 3.音乐融合:建议搭配背景音乐《祖国之子》等,营造情境氛围,增强故事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1.认知水平: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依赖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理解内容;好奇心强,对故事和游戏充满兴趣。 2.情感基础:对 “上学” 有亲身经历,但缺乏对偏远山区儿童生活的了解,需通过对比引发珍惜意识。 3.学习习惯:善于模仿、喜欢互动,适合通过 “看 — 听 — 说 — 做” 的多感官体验开展教学。 (二)学习难点 1.情感共鸣:理解 “溜索上学” 的危险与艰辛,体会余燕恰的勇敢与感恩。 2.语言表达:用简单语言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分享 “如何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三、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 审美感知 能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讲述,感受以往山区孩子上学的艰辛与如今生活的幸福,体会音乐与画面结合所传达的情感对比(如背景音乐《祖国之子》烘托的奋斗氛围)。 艺术表现 能在故事理解的基础上,用肢体动作(如模仿溜索、过桥等)或简单声势(拍手、跺脚)表现 “上学路” 的变化;能在教师引导下,用简短语言表达对故事的感受。 创意实践 能根据故事场景,与同伴合作创编简单的情景表演(如 “旧时溜索上学” 与 “如今开心上学” 的对比动作);尝试用绘画或贴纸拼贴 “我心中的上学路”。 文化理解 了解 “溜索女孩” 余燕恰的故事及家乡变化,知道我国脱贫攻坚成就对偏远地区的影响;感受傈僳族儿童不畏艰难、热爱学习的品质,培养珍惜现有生活、感恩社会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 1. 通过 “看图片 — 听故事 — 谈感受”,理解余燕恰的成长经历与家乡变化。 2. 感受故事传递的 “自强不息、心怀感恩” 精神,激发珍惜当下的情感。 1. 引导学生将对故事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表达(如语言分享、动作创编)。 2. 在低年级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上,自然渗透 “国家发展成就” 的隐性教育。 五、教学资源 (一)多媒体资源 1.图片素材:教材中的 “天梯”“溜索” 图片、余燕恰旧时溜索上学照片、如今怒江桥梁及家乡变化的图片。 2.视频资源:余燕恰溜索上学纪录片片段(2007 年)、家乡新桥建成及她回乡当医生的采访视频(2022 年)。 3.背景音乐:《祖国之子》(彝族励志歌曲,烘托奋斗氛围)。 (二)教具与道具 1.故事卡片:打印故事关键场景(溜索、桥梁、余燕恰不同时期照片),用于分组讨论。 2.贴纸与画纸:彩色贴纸(桥梁、太阳、书包等图案)、画纸,用于创意实践环节。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创设 “溜索女孩的上学路” 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问(“为什么现在不用溜索上学了?”“余姐姐为什么回家乡当医生?”)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内涵。 3.体验式学习法:通过肢体动作模仿、小组讨论、创意绘画,让学生在实践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