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3515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72132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地理,必修,第四章,第二,地貌的观察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地貌观察的基本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 2.理解地貌观察的核心内容(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 3.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遥感影像等工具进行地貌分析。 2. 思想方法目标 1.培养 “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 的地理分析思维。 2.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 的实践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深化知识理解。 3. 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通过典型案例(如京张铁路)分析,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高度、坡度、坡向等多要素综合分析地貌特征。 3.地理实践力:模拟实地考察,运用工具进行地貌观察与数据测量。 4.人地协调观:树立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课标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材内容: 1.地貌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辅助。 2.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坡度(坡度角与垂直 / 水平距离比)、坡向(阳坡 / 阴坡、迎风坡 / 背风坡)。 教学重点: 1.地貌观察的顺序与方法。 2.高度、坡度、坡向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2.坡度、坡向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 ⑴学生已掌握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的特征。 ⑵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如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关系)。 2.潜在困难: ⑴缺乏实地观察经验,对抽象地貌术语(如 “相对高度”“坡度角”)理解不足。 ⑵难以将理论知识(如坡度对交通的影响)与实际案例(如京张铁路 “人” 字形设计)建立联系。 3.应对策略: ⑴通过多媒体(如 3D 地形图、遥感影像)增强直观感知。 2.设计模拟实验(如坡度测量、坡向对比),化抽象为具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京张铁路 “人” 字形线路动画,展示詹天佑设计背景。 提出问题:“为何铁路要设计成‘人’字形?这与地貌观察有何关联?”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初步认识地貌观察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以真实案例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渗透 “人地协调观”,强调地理知识的实践价值。 2. 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八达岭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描述该区域的宏观地貌? 铁路选线时需重点观察哪些地貌要素?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尝试描述地貌特征(如 “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观察要素(如坡度、高度)。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地理思维。 为后续新知探究做好铺垫。 3. 新知探究 Ⅰ:地貌观察的顺序(10 分钟) 教师活动: 讲解地貌观察的三个层次: 宏观层:识别大尺度地貌(如山地、平原)。 中观层:分析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 微观层:关注局部特征(如陡崖、河漫滩)。 展示 “青藏高原 - 雅鲁藏布大峡谷” 遥感影像,演示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影像,分组讨论并记录不同层次的地貌特征。 完成表格:《地貌观察层次与实例》。 设计意图: 结合实例,强化 “从面到点” 的观察逻辑。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 4. 新知探究 Ⅱ:地貌观察的内容(10 分钟) 教师活动: 高度: 对比 “绝对高度” 与 “相对高度”,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计算差值。 演示 “地形剖面图” 的绘制方法。 坡度: 讲解坡度角与垂直 / 水平距离比的计算。 展示 “不同坡度对交通、农业的影响” 案例(如梯田、盘山公路)。 坡向: 分析阳坡 / 阴坡、迎风坡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