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东西碰撞与融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东西碰撞与融合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授课人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 “海上丝绸之路” 为文化脉络,通过第 7 课《东方风来万家祥和》和第 8 课《中西艺术时空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中外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第 7 课聚焦中国瓷器与通草画,展现中国艺术元素在海外的传播与演变;第 8 课对比中西艺术作品,探讨现代艺术中中西融合的实践与创新。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单元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品创作、小组讨论等多维度评价学生对中西艺术融合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中国瓷器、通草画等传统艺术在海外传播中的文化符号意义。 掌握中西艺术在表现形式、材料技法、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与融合路径。 能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材料创作,体现中西融合的创意。 难点: 从历史与文化视角分析艺术交流对中西艺术发展的深层影响。 创作中平衡传统元素与现代表达,实现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 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 图像识读:能识别中西艺术作品中的典型文化符号(如中国瓷器纹饰、西方抽象表现手法)。 美术表现:掌握通草画、综合材料创作等技法,表达对文化融合的理解。 审美判断:能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评价中西融合艺术作品的价值。 创意实践:通过跨文化元素组合,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美术作品。 文化理解:理解海上丝绸之路对中西艺术互鉴的历史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与包容意识。 单元学情 七年级学生对直观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器物)有较强兴趣,但对艺术背后的文化交流历史和理论概念(如 “文化融合”)理解较浅。具备基本的美术造型能力和小组合作经验,适合通过 “观察 — 分析 — 实践” 的梯度活动逐步深入学习。 单元目标 能绘制通草画表现家乡风物,运用综合材料创作融合中西元素的作品。 能从形式、技法、文化内涵三方面对比中西艺术作品,形成多元审美视角。 创意实践:通过 “构思 — 草图 — 制作” 流程,完成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创意作品。 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在艺术交流中的纽带作用,理解 “和而不同” 的文化融合理念。 核心素养目标 美术表现:通过通草画、综合材料创作等实践,提升跨媒介艺术表达能力。 审美判断:在对比分析中形成对中西艺术特色的客观评价能力。 创意实践:敢于尝试材料与形式创新,体现文化融合的独特视角。 文化理解:感悟艺术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情景设置 以 “海上丝绸之路” 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海上贸易繁荣的时代,感受中国瓷器、通草画等艺术瑰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达成单元评价表 单元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自我评价 知道与表达能够准确说出海上丝绸之路、通草画、中西艺术作品等相关知识和概念;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掌握与运用掌握中西艺术作品对比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综合材料创作,熟练运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技法。 理解与交流理解中西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交流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或用单元结构流程图表示) 单元课时规划 课时 课型课程 内容教学重难点学业评价核心素养目标 第 7 课 新授课 东方风来万家祥和(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重点:中国瓷器、通草画的艺术特色与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