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64627

2025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44次 大小:4060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年,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 cover
2025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 北京的春节 作者简介: 老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等。 词语: 高醋 饺子 摊子 杂拌儿 风筝 眨眼 通宵 燃放 亲戚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骆驼 热情 万象更新 鞭炮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摆摊儿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间断 无暇顾及 悬灯结彩 别出心裁 多音字: 供 观 据 粘 近义词: 娴熟—熟练 充足—充裕 恰好—刚好 分外—格外 独出心裁———独具匠心 反义词: 自傲—自卑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娴熟—生疏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课文结构: 主题: 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的温馨和美好。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本文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详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尤其是“除夕”“初一”“元宵节”是三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详细描写。 略写:腊八之后至腊月二十三之前,腊月二十三之后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些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别之处。因此作者仅用精练的语言简单提及,是略写。 好处:这样有详有略,使得整篇课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能突出老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第4、第10、第13自然段。 我是这样过春节的:年前跟着大人上街置办年货,买新衣服。除夕当天放烟花爆竹,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讨要压岁钱,守岁。初一去长辈家拜年。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 “京味儿”语言特点:(1)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 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腊八粥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作品:《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 二、词语: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总之 染缸 解释 筷子 浪漫 奈何 红枣 咽下 大匙 汤匙 熬粥 深褐 脏水 陈腊肉 三、多音字: 匙 塞 咽 熬 脏 四、近义词: 预备—准备 资格—资历 可靠—牢靠 猜想—猜测 惊异—惊讶 奇怪—奇异 五、反义词: 沸腾—平静 整齐—凌乱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特别—普通 承认—否认 六、课文结构: 七、主题: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安排,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既写出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粥的期盼就越强烈,就更让人觉得腊八粥美味、诱人),又表现了八儿的嘴馋、可爱,描绘出了一家人的温馨生活。 3.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腊八粥有了生命力) 九、小练笔: 不管是活蹦乱跳的少年,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抑或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说起汤圆,谁不是嘴里生出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呢?白胖胖的糯米团子包着黑乎乎的芝麻馅儿,小心翼翼放进锅里煮,让它们在锅中自由翻滚,嬉戏打闹。单看它们那淘气样儿,闻闻香味,就已垂涎三尺了,何况是轻轻咬上一口,让芝麻馅儿流到嘴里呢! 古诗三首 (一)寒食 一、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