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黑龙江省高考历史冲刺巩固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 顾炎武《日知录》 C. 李贽《续焚书》 D. 王夫之《船山遗书》 2.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 ) A. 体现外儒内法 B. 强调天人感应 C. 彰显黄老治国 D. 突出天时地利 3.公元5世纪,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的改革,史称“元和改制”。上述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 )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符合时代的发展 C. 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4.《孟子》中记载:“夏后氏五十(亩)而贡,股人七十(亩)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唐中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据此力主秦以前的上古国家皆“因地而税”。杜佑这一主张( ) A. 强调了稳定小农的重要性 B. 体现严谨的治史态度 C. 意在重塑传统儒学的权威 D. 助力了赋税制度改革 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6.南北朝时,北方的儒学已失去官方的政治支持,南方政权也受制于地方势力,没有庇护旧官学的力量,僧侣们则无所顾忌,颇有挥洒余地。据此可知,当时( ) A. 佛教逐渐实现本土化 B. 政治分裂推动思想繁荣 C. 南北方文化日益趋同 D.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7.据学者罗斯基估计,1912—1934年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4%,超过了日本、英国、俄罗斯(苏联)等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A.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B. 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坚力量 C. 开启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 D. 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员共有657名,其中教育背景可考者共535人,具体情况如表。这一现象( ) 类别 留学生 学堂学生(国内) 举人 进士 贡生 监生 秀才 行伍绿林 人数 292 125 76 58 21 11 6 4 占总数(%) 44.44 19.02 11.57 8.83 3.20 1.67 0.91 0.61 A. 折射出选官制度的转型特征 B. 表明文官考试制度名存实亡 C. 利于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 反映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高 9.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实施“三三制”建政原则后,政权监督机制分别由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党外人士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这些实践( ) 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 A. 保证了战时民众权利和合法权益 B. 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经验 C. 是我国权力监督思想的首次运用 D. 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0.1950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文:“东北的大米第一次运到上海……上海市民尝到了自己的东北米。华北的煤从来没有坐过火车,这次……源源的运到上海。华北、西北、华中的棉花,在青黄不接的季候……大量运到上海”。该描述反映出( ) A. 人民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B.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C.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D.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1.邓小平在南巡中谈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据此可知( ) A. 中国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制度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C.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 D. 中国原有经济体制将被彻底抛弃 12.13世纪,蒙古大军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