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A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B太行山。 2.地表形态: (1)特征:沟壑纵横。 (2)成因: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缺少植被保护,容易遭受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 (3)地貌类型: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 项目 主食 菜肴 民居 传统 小麦和杂粮 简单,常用咸 菜、辣椒佐食 窑洞 现代 食物丰富 鱼肉蔬菜四季不断 新窑洞或 高楼房 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1.水土流失的整治,环境质量提高: (1)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 (2)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3)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 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基地、陕北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 3.城市化建设加快:在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集的区域,实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的战略。 1.黄土高原是由流水冲积而成的。 (×) 2.山西人喜爱吃醋,适应了饮用水中碱性大的特点。 (√) 3.黄土高原是我国煤炭能源基地。 (√) 位置范围、水土流失、沟壑纵横、地貌类型、窑洞、坡耕地、保持水土、植树种草、打坝淤地、能源基地 黄土高原为何适宜建造窑洞 答:由于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当地气候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 黄土哪里来的 “风成说”被人们普遍接受,“风成说” 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由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 【典例】(2024·苏州学业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如图为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 (B) A.位于秦岭以南,太行山以东 B.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农耕文明出现晚 2.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B)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近年来黄土高原治理成效显著,河水含沙量明显减少,主要的工程措施有 (B) A.开挖沟渠,引水灌溉 B.修建挡土坝,缓坡修梯田 C.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D.过度放牧区减少牲畜数量 提取 关键点 黄土高原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地理事物、环境问题及其措施 转化 知识点 (1)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冬冷夏热,夏季多暴雨;农耕文明出现早; (2)秦岭、太行山是黄土高原界山,长江、庐山与之无关; (3)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有:生物措施———大力植树种草、退耕还草还林;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2024·云南学业考)读地貌景观图(下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B) A.农民修筑梯田造成 B.长期水土流失形成 C.大量废弃窑洞崩塌形成 D.大规模开采露天煤矿造成 2.针对图示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C) A.陡坡修筑梯田,种植果树 B.缓坡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C.坡脚修挡土坝、护坡等工程 D.陡坡种植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地理与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一种下沉式窑洞。下图为地坑院的主要分布地及地坑院民居图。读图,完成3、4题。 3.地坑院位于我国 (A)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珠江三角洲 4.地坑院的建造 (A) ①因当地黄土层深厚,适合地下开挖 ②洞顶平坦,可作道路通行 ③可使屋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④斜坡通道利于引水入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简图。 材料二 昔日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引导下,当地农民调整了土地利用方法,逐步把一部分耕地退还为林地,种植人工牧草,实行草田轮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