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什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试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其中问卷8页。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在问卷和其他纸张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主张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A.以民为本思想B.见贤思齐风尚C.革故鼎新精神D.兼收并蓄特点 2.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3.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并提出对华实行“学术传教”的思想,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西方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B.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D.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4.原始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根据其教律,僧徒以乞讨为生,不事农业。传至中国后,唐代时期佛教禅宗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等观点。这反映出() A.佛教与道教思想逐渐趋同B.思想文化发展多元性 C.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发展渐趋本土化 5.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摩奴法典》规定,同样作为借贷一方,对婆罗门收取的月息是2%,而首陀罗的月息则高达5%;高等种姓侵犯低等种姓时,处罚较轻,反之则处罚较重。这可以说明该法典() A.存在浓厚的宗教色彩B.禁绝了不同种姓间的婚姻 C.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D.受到古代西亚法律的影响 6.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孝”先于“忠”。该观念传入日本后,武士道则将“忠”视为胜于一切的道德观念,臣对君的“忠”是无条件的,臣要将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献给主君。武士对于主君的感恩不止于战前主君赐予他们的领地,更在于主君对他们的“情”。据此可知,武士道() A.否定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B.摒弃了佛教等外来思想文化 C.促进了日本庄园经济的发展D.体现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 7.一位史学家指出:“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下列选项中,属于“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是() A.编著《积分和方程计算法》B.会使用楔形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C.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D.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8.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康德强调“启 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据此可知,他们的共性是 A.追求自由民主,崇尚法治B.崇拜功利,强调道德教化 C.抨击天主宗教,反对神权D.尊重人性,关注人类自身 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十七条规定:“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缔结契约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把它用来破坏任何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该规定() A.维护了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B.注重协调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 C.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成文法D.旨在促进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B.冲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