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万有引力定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从行星运动规律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极好的科学探究素材。教材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合编为一节,包括问题的提出、演绎、假设与推理、结论的得出、检验论证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万有引力定律虽然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但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并不困难。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素养的角度,让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是最有价值的。通过问题引导,激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历推理的过程。 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然而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创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进行探究教学。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以自己的现有知识基础和问题引领处身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自己“发现”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和表达式的过程,体会牛顿定律在推导太阳与行星间引力时的作用。领会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物理量的方法。感悟科学家们求真、求简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2)科学探究.结合 “月-地检验”通过思维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 →验证结论”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体会在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3)科学思维.通过检验和推广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知道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会用该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视频材料了解“天才的发明和天才的借鉴”及引力常量的测定过程,讨论引力常量的测定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体会前人是如何巧妙地将物体间的非常微小的力显现和测量出来的。感悟学习中互相协作、互相借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太阳与行星间的万有引力公式,万有引力定律及公式的适用条件能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月-地检验的思想方法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检测与作业1、2、(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与作业4、8(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与作业5、6、7、8、9(检测目标3)(4)完成任务四、检测与作业3、6(检测目标4)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节一导入新课内容1.创设情景:行星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历史上科学家们的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谁来提供?今天我们跟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来探究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学生任务/活动1.根据科学家们的对行星运动问题研究的深入,思考问题,指出力的来源: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通过素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素养及学到了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精神。内容2.建立模型行星的实际运动是椭圆运动,但我们还不了解椭圆运动的规律,那应该怎么办?能把它简化成什么运动呢?学生任务/活动2.行星长半轴(106km)半短轴(106km)水星57.9 金星108.2108.1地球149.6149.5火星2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