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良渚、红山文化时期走的是无限扩大神权的路径;而龙山文化时期的中原社会缺少宗教巫 术色彩,具有重实用、重血缘人伦的理性色彩。这说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A.独立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创新性 2.下表为两汉时期部分赋作家对西汉建都的相关论述。这些论述 赋作家 相关论迷 出处 杜笃 大汉之开基,聚五星于东井(星宿名) 《论都赋》 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应,以 班因 《西都赋》 发皇明,乃养西顾,实惟作京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五纬相织,以旅于东井。娄数委格,幹非其议,天启其心,人巷之谋。及帝 张街 《西京欧》 困时,意亦有虑乎神祇,宜其可定,以为天邑 A.表明百家争鸣的局面仍在延续 B.反映出地方诸侯势力的削弱 C体现出民本与君本思想的统一 D.迎合了政治统治的时代需要 3.从唐初起,中央就以各种名义临时派遣使臣前往各地了解情况并就地处理一些普通政事;唐中宗以后, 在各道设立中央常驻使臣,定期轮换;唐玄宗时期,这些使臣开始向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转化;唐肃宗 以后各道节度观察使大多正式成为大权独揽的地方行政长官。上述变化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中央集权面临困境 C.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D.内重外轻局面形成 4.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朝廷实行三省制并开始建立中央监察机构。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中 央仅保留尚书省为宰辅机构,其中尚书令担任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在地方行政上,金朝实行了 路、府(州)、县三级制,并设立了行尚书省作为派出机构。金朝的制度建设体现了 【高三4月质量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 K A.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B.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宋金之间维持和平友好局而 D.民族本位原侧的调整 5.与明,相比,清朝缩减了官营手工业的范围和规模,并对城乡各行各业免除了供役供物的义务,转而实 施“惠工给值”的政策。顺治八年,官营织造业开始实行“买丝招匠”制度:康熙十九年,景德镇御窑厂更 是规定“凡工匠物料,悉照市价采买,俱按工给值”。这些措施 A.放宽了民营经济的经营范围 B.彻底废除了强制劳役的制度 C.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市场化 D.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动摇 6.1860年10月,除鸦片、军火和少数奢侈品外,上海洋货进口完全停滞。在土货出口中,1859年上半年 上海出口8.7万包丝:1860年上半年,下降为6.2万包,茶贸易额的减少更为明显。这一状况 A.表明西方国家改变了其侵略方式 B.缘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强烈冲击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D.促使中国传统经济的解体加速 7.中国专制政体的最初理论架构,植根于君主与民众之间的二元关系。1899年,梁启超在《各国宪法异 同论》中指出:“故苟凡属国家之大典,无论其为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为共和政体,似皆可称为宪法。” 梁启超的这一思想 A.揭示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互动性 B.表明文化自信是推进政治变革的前提 C.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拓展了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影响范围 8.英国学者丁格尔认为,辛亥革命虽然借用了西方自由、共和的政治外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