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75853

3.1 重力与弹力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06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5309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力,弹力,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题 重力与弹力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与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位置和内容编排在新老教材中变化较大。前面两章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即“运动观”,这为本节学习重力与弹力打下了基础,同时为本章的“相互作用观”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对重力与弹力的学习是学生全面了解相互作用观的基础,为本章后面章节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及其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认识重力、弹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本节内容包括重力和弹力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主线是一致的,都是首先讲述的产生原因或者条件,然后研究力的方向和大小。另外,在重力部分以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作为知识载体,体现了等效思想,即重心在效果上可以等效代替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弹力部分按照从一般的弹力到特殊的弹力的思路,具体讨论了弹力的大小和方向,在研究思路上,体现了“先定性”“再定量”的研究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重力、重心、弹力(支持力、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知识并不陌生。教师加以回顾引导,学生大部分知识能够掌握。 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困难: 目前学生对相互作用观念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虽然初中学习过重力等知识但学生对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还有所欠缺。另外,重心概念得出过程中的等效思想、弹力探究过程中的定性定量等物理方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往往缺乏直观经验,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才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对重力与弹力概念有基本的认识,知道重力与弹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知道压力、支持力和拉力都是弹力。会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或者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分析弹力的方向。 2.科学探究:通过等效思想理解重心概念;知道压力支持力与拉力都是弹力,会通过推理分析弹力产生条件,对于弹力的方向有准确的认识。 3.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重心并由演示实验认识重心位置;利用实验以及生活实例认识微小形变并熟悉放大法;对于生活实例的分析得出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影响因素,由实验探究得出胡克定律,知道实验探究对于物理规律的形成与认识有非常重要作用。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重力与弹力的学习,知道力的普遍规律,并熟悉其中的研究方法,对于其他的力的规律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重要联系,且对于生活中的力学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有重要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概念的得出。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接触方式分类、弹力的大小、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会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探究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难点: 理解重心的概念,准确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 教学辅助支持 多媒体教学设备(含实物展投仪)、彩粉笔等。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引入情景引入:一位质量60kg的轮滑运动员,如图所示,做出高难度的腾空动作。请根据你初中所学思考下面问题: 1.若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受什么力的作用?他并没有和任何物体接触,这个力有施力物体吗? 2.运动员在受力的同时,有没有对外施力? 3.由此可见,力有什么特点? 4.画图表示运动员受到的力,在图中是如何体现力的三要素的?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根据初中所学,再次强调力的概念以及特性,回顾重力的大小方向和表示方法,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