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加深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理解,同时承上启下,为共点力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环节起到初步了解的作用。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 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深刻阐释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本节课加入了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这一内容,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受力, 为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过牛顿第三定律,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的关系都有初步的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单单靠观察和经验这是不足的,也不够深刻和科学。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定量分析此类问题,要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相应的结论。 初中阶段,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仅仅停留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上,对于受多个非共线力的物体如何进行分析,学生是没有思路的,所以本节引导学生从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受力,同时为接下来力与运动关系的分析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从而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科学思维: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掌握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掌握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教学辅助支持 希沃白板,弹簧测力计,小车,小磁铁,力的传感器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节一 内容1. 教师活动:大人跟小孩掰手腕,很容易就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那么,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相等吗?学生学习活动: 思考问题,并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快速进入本节课主题小结: 提出问题,情景式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环节二内容2. 教师:投影以下内容 (1)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 F,同时弹簧发生形变,手也就受到弹簧的拉力 F'(图 3.3-1) (2)地面上及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 (3)两块磁铁之间的吸引作用 两块磁铁之间的排斥作用 并提问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思考问题,并讨论。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初步概念直观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观察中初步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环节三内容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讲台展示如图3.3-3实验,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这时,测力计B受到A的拉力F,测力计A则受到B的拉力F 。 提出问题:F与F 有什么关系呢? 1.思考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