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启用前 【考试时间:4月28日 9:00-10:15】 昆明市2025届“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内有明显公共储粮性质的密集窖穴;距今约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开始出现具有私人性质的储粮窖穴;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发现了类似早期国家性质的专门储粮建筑。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A.耕作技术变革提高了农业粮食产量 B.农业革命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社会分工的复杂化与权力集中趋势 D.私有财产观念从萌芽到深化的过程 2.秦始皇多次下令迁移农民。公元前219年迁3万户至沿海琅琊台,免除徭役12年;公元前212年迁3万户至西北边陲,免除徭役10年;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至北部边地,拜爵一级。此举意在 A.缓解人地矛盾,缩小区域差异 B.瓦解六国残余,消除地方割据 C.实施奖励耕战,推动生产发展 D.强化边防体系,巩固统一局面 3.两汉皇室根据《春秋公羊传》“为人后者为之子”要求宗藩入嗣者尊奉大宗,又据《春秋》“母以子贵”和孝治天下的传统,册封外祖、舅氏为列侯。东汉明帝甚至公开宣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这反映出当时 A.经学礼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 B.外戚干政现象较为严重 C.尊奉大宗与顾念私亲相对立 D.儒家伦理观念逐渐淡化 4.十六国史料所呈现的君主“史相”,有一种“模式化”的典型特征,可称为诞载之异与奇表之异。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神异与奇表几乎都能在历代华夏帝王的“神异库”中找到对应者。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各民族首领强调本民族的独特性 B.少数民族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念 C.民族政权进行华夏正统性符号化建构 D.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治传统的被动模仿 5.北宋完成局部统一后,始终未能恢复对燕云地区的控制;契丹政权虽有效统辖燕云地区,但也始终未能突破北宋的边防体系。在辽宋长期的对峙中,形成了以“燕山-中原”为轴心的农牧地缘格局。材料反映出 A.燕云地区是南北互动的关键区域 B.农耕与游牧经济的矛盾不可调和 C.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 D.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宋辽和战局面 6.明清时期政府重视绘制海防图,嘉庆年间《澄海县志》言:“疆域为邻邑分界,陆地宜详,而海外尤不可略。旧志于分界处尚未明晰,兹将近年文武会印分界之处,详绘水陆二图,而附图说于疆域之后。俾守土者,按图考说,了如指掌。”这种做法反映了 A.列强侵华引发海陆防之争 B.明清海防面临重大挑战 C.舆图绘制采用了西方技术 D.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7.1858年,当桂良欲允公使进京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城官僚闻之大哗,他们采取联合行动,分头上奏,提出公使驻京的“八害”。市井闲谈,士大夫清议,无不以此为宗社安危所系而惴惴不安。咸丰皇帝则令告僧格林沁等做好开战准备。这说明当时 A.国人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B.强硬主战成为朝野共识 C.传统天下观影响政治决策 D.公使进京危害国家安全 8.1898年,张之洞认为“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1906年,有人提出“教育之业,以文艺多能为重,谨身笃行为轻者,非狂夫不为此说者。”这反映出 A.变法失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