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77988

2025年河南省南阳市九年级一模历史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05-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14196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5年,河南省,南阳市,九年级,一模,历史
  • cover
2025年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 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日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 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如图),吸收了山东龙山、山西 陶寺、湖北石家河等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其作为“核心文化”又输出、影响到甘肃、四川、 内蒙古等地。学者强调二里头遗址 A.反映出夏朝社会阶级分化,等级界限 B.体现了河南乃华夏之根,文明之源 C.折射出中原文明海纳白川,强势辐射 D.标志着我国开始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2.中国邮政的徽标寓意“鸿雁传书”。徽标甲的“字灵感源于甲骨文,这体现出 中国邮政 ? A.我国汉字起源较早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甲骨文造型成熟 D、中华文化传承 粗 3.某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口处应填入 口→政治变革变法图强→招揽人才百家争鸣 A.原始农耕发展 B.铁制农具和牛耕推 C.早期文明出现 D.蚁隶国家确立 4.从南北朝“父单夷服,其会麻",到唐朝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再 至宋代“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诗欪中的描写体现了 A,礼注规范 B.民族交烛 C.华夷有别 D.疆域拓展 : 九年级历j史()第1贞(共6页) 5.元代郭守敬在《授时历》中,采用以万分为日法的制度,改变了古代的历法计算中 繁杂的通分运算的状况,使天文数据的表达方式趋于简洁合理。据此可知,郭守敬 A.具有科学革新精神 B.测定的数据领先世界 C.发明了万分为日法 D.是农学的集大成者 6.从“西域到“西洋”,标志着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从陆地向海洋的重大转折;近30年7次 远航也标志着对外交往从以亚欧大陆为重心向以海上为重心的重大转折。下列对该事件评价 正确的是 A.密切了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B.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打破了西域与中原的隔绝状态 D.加强了中外之间交流往来 7、承德避暑山庄中的庙宇,其建筑风格模仿并借鉴了西起西藏、新疆,北到蒙古,东 南到浙江等地区建筑的特点。由此可知,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 A.体现了清朝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 B.彰显了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C.明确了中央对西藏等地的管辖权 D.对中国历代建筑具有总结意义 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的建设计划,他们 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下列措施践行了这一思想的是 A.开设京师同文馆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汉阳铁厂 D.创办福州船政局 9.“此非台民无理倔强,实因未战而割全省…因此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死同守。” 这是1895年的一则布告内容,表达了台湾民众 -一A.反抗侵略的决心B.变法维新思想-一C.追求民主科学一-D.一反帝救国主张 10.有研究者发现,“劳动者”一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 高峰,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风气开放 11.某同学为了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相关知识,绘制了 一幅示意图,该图体现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中因困民党 A.国共合作 B.正面战场的抵抗 中因共产党 C.国际援助 D.敌后战场的抵抗 一抗日战争胜利 12.《申报》1872年4月30日《本馆告白》:凡国家之政治,风俗 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信任听闻者, 靡不毕载。从中可知近代报刊“新”在 A.内容广泛,报道及时 B.版式新颗 C.内容爱慕求荣 D.创办最早 九年级历史(一)第2页(共6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