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79934

中华非遗花馍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5-02 科目:班会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247758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中华,非遗,花馍,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中华非遗技艺-花馍 花馍又称“面花”,“窝窝花”,“糕花”。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 演讲人:XXX 时间:xx年xx月 目录 Concent 花馍简介 壹 花馍历史发展 花馍制作工序 花馍的仪式感 贰 叁 肆 花馍简介 花馍又称“面花”,“窝窝花”,“糕花”。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 壹 花馍又称“面花”,“窝窝花”,“糕花”。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 花馍简介 壹 花馍历史发展 花馍又称“面花”,“窝窝花”,“糕花”。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 贰 面花、面塑艺术的萌芽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此时面食种类日趋丰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面食的制作情况,当时名曰“饼法”,书中记录了数十种饼类制作的方法。 花馍发展历史 贰 隋唐是面花、面塑艺术的形成时期,以面塑代替了传统祭祀、殉葬等仪式中使用的祭祀品,如木佣、陶俑等。唐代的面食开始向祭祀、装饰功能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面花。面塑产生了。 宋代,面花、面塑的发展更为兴盛,开始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梦梁录》中曾记载面花。面塑出现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民俗活动中也常将面花、面塑作为祭祀、献神的贡品。 花馍发展历史 贰 明清时期面花在民间民俗中已十分流行,一部分面塑逐渐脱离食用功能,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一些面塑艺人身背工具箱奔走于城乡集市。 近代各地区民俗中的面花,保持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题材越来越丰富,面塑及面人作品,则主要用于收藏和观赏。 花馍发展历史 贰 花馍制作工序 花馍又称“面花”,“窝窝花”,“糕花”。是流行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 叁 花馍制作工序 叁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其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有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做一个全手工揉捏而成的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其中包括100多道小工序。 食材的选用,首先就是原料麦子。闻喜花馍会选用闻喜北垣产的最优质小麦磨成的面粉,用此地小麦面做出的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 不仅要用北垣麦子,同时要用当地的水和面。因为北垣地势较高,水位深,水质好,所以只有用北垣面粉和北垣水制作的闻喜花馍,才是最正宗的,吃起来,才能感觉到它的香甜味。 食材原料 花馍制作工序 叁 制作花馍时,要提前一个晚上发“酵水”,第二天将发开的酵水和面粉搅拌,加水起面、揉面。手艺人们揉面,分了合、合了分,最少不低于8遍,揉出的面光滑而有弹性。 不少的手艺人和面时,会在面粉中掺入适量的醋,蒸出的花馍白亮光滑,还有加糖水、牛奶或蜂蜜的,这样花馍不易干裂。 选好了原料,接下来就要进入揉面的程序了。制作花馍的面粉,讲究的手艺人还要用面箩过一遍才使用。 花馍制作工序 叁 揉面工序 “醒馍”也就是让馍发发虚。把捏制好的面塑品放在热笼圈里,再在笼圈中间放一碗热水,用棉褥盖严,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使花馍制品不变形、不干裂、湿润光滑。待馍发虚后,即可上笼。 醒 馍 花馍制作工序 叁 花馍上笼蒸制时也很有学问,如开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