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5.4核裂变与核聚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第五章原子核的第4节课,按照大单元下次单元的划分属于第二小单元第二部分,属于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知识。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详细,主要由核裂变、核聚变以及核能的利用三部分组成。对于核裂变的产生及其和平利用,本节教学内容的线索是沿着“核裂变的发现→链式反应→反应堆与核电站”这条主线展开的。其中,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我国科学家钱三强和他的夫人何泽慧对铀核裂变的实验研究,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而对于核聚变这一获得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本节课介绍了核聚变的原理、特点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人类对核聚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核聚变所获得的核能还只能用于核武器中,和平利用核聚变所产生的核能还在研究之中,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技术还不够成熟。为了解决可控核聚变的困难,科学家设想了两种方案,即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教科书精选了反映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成就———中国科学院的环流器装置EAST,以及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的成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神光Ⅲ”装置,作为教育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自身的使命感,时刻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核裂变与核聚变,只是并未深入学习。本单元第二节放射性元素衰变一节,学生已经了解到核反应不仅可以自发进行,还可以通过人工转变方式发生这为学生思考人工控制下的核能利用奠定了基础;本单元第三节核力与结合能一节,学生通过学习结合能的概念,了解到原子核在“分裂或聚合”时,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本节内容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自学,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分组交流,锻炼学生的总结与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通过介绍我国主要的核电站、钱三强夫妇对铀核裂变的研究成果、“两弹元勋”核武器专家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及其为我国国防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成就———中国科学院的环流器装置EAST,以及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的成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神光Ⅲ”装置。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合作学习交流,了解核裂变反应及链式反应的条件;了解核聚变反应及条件,通过查阅资料总结,知道核聚变是不可控的。 1.物理观念:通过自主阅读,知道反应堆的工作原理及其类型;通过视频简介,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流程。 2.科学探究与思维:整理资料,合作分享,关注受控核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知道磁约束和惯性约束 3.科学态度与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两类核能应用的利弊,关注核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目前对两类核能研究的进展和应用情况,体会科学技术是国家进步的第一生产力。知道我国主要的核电站、钱三强夫妇对铀核裂变的研究成果、“两弹元勋”核武器专家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及其为我国国防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核裂变的原理,核聚变的原理 教学难点: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应用 教学辅助支持 希沃白板,视频云平台 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任务/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环 节 一 1.视频展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资料。 2.教师介绍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七年。我国作为核大国,在和平利用和开发核能的道路上,正在积极探索。 3.引入主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核裂变与核聚变的知识1.观看视频 2.熟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