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80762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日期:2025-04-3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23354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三,下册,七年级,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 1.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快速兴起,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戏曲、说书、杂技等民间艺术在茶馆、瓦舍等场所广泛流行。这反映了( ) A.政治变革推动了文化艺术创新 B.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繁荣 C.文化专制阻碍了传统文化传承 D.外来文化冲击了本土艺术形式 2.黄宗羲总结明亡教训时指出:“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他这一论断的核心原因是宰相制度的废除( ) A.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割据 B.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决策失去制衡 C.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政令执行迟缓 D.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职权分散 3.外国商人到达中国后,所有的货物都只能卖给十三行,采购须经其手,外商行动也受监视约束。这一现象( ) A.顺应了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领域的延伸 C.主要是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D.与清朝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 4.清代《姑苏繁华图》中绘录了大量市招(商店招牌),现可辨认的有260余家,涉及丝绸、棉布棉花、饮食、洋货、客栈等几十个行业。这直接反映了当时苏州( ) A.中外交流活跃 B.自然经济瓦解 C.商品经济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5.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汉语词汇不断丰富。“上帝、圣经、地球、平面、平行线、子午线、番薯(甘薯)、包谷(玉米)…”这些词汇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应该是( ) A.唐朝 B.宋朝 C.清朝 D.明朝 6.某历史小组围绕明清时期“中外交往”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A. B.C. D. 7.梁启超中国古代某机构比作“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秦朝的丞相府 B.唐朝的尚书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8.“此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的英勇反抗精神。”材料中的“此战”安定了我国哪一边疆地区( ) A.西北边疆 B.西南边疆 C.东北边疆 D.东南沿海 9.历史上新疆曾经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清政府曾在该地区( ) A.设置宣政院 B.册封达赖 C.设置伊犁将军 D.册封班禅 10.《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清朝史实是( ) A.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C.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D.派戚继光抗击倭寇 11.朱元璋觉得丞相制度会激化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会导致丞相和其他文官的勾结与腐败。据此分析,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 ) A.分散中央与地方权力 B.告诫后代不设丞相 C.加强皇权以巩固统治 D.防止地方官员专权 12.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其开拓的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位著名的航海家是( ) A.郑和 B.哥伦布 C.张骞 D.麦哲伦 13.《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收入及开支,驻藏大臣每年春秋两次进行审核。这表明该章程的制定(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明确了西藏地区的军事受中央管辖 D.削弱了中央与西北民族地区的联系 14.清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在该地区依次建堡,派兵驻扎屯垦,使其与内地无异;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