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学业质量监测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B A A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A B B 1.【答案】C 【解析】孟子强调战争要顺应民意,墨子则认为战争不管什么时间发生都会影响农业生产, 且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表明他们都有一定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利益,故选 C 项;孟子并不是单纯的反对,“取之而燕民悦”在顺应民意的情况下是可以爆发战争的,排 除 A 项;材料仅仅表达了关于战争的看法,战争不能代表百姓的根本利益,排除 B 项;孟子 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其继承了孔子“仁”的理念,但是墨子是墨家的代表,并没有继承 儒家“仁”的思想,排除 D 项。 2.【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北击匈奴使得农牧分界线在长城一线,而南北朝时期,由于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导致农牧分界线总体上南移,这意味着中国经 济格局有了较大变化,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故选 A 项;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体现的是 民族迁徙导致的北方农业范围缩小,而畜牧业范围扩大,农牧业的分界线变化与江南开发并 无必然关联,排除 B 项;农牧分界线的南移是政局变动引起的,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耕经济的 渐趋衰退,南北朝之后农耕经济的范围就又增加了,农牧分界线又发生了变化,所以 C 项与 题意不符,排除 C 项;虽然当时存在气候变迁,但是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主要受到政局的影响, D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 3.【答案】C 【解析】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这说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 社会环境和民众心理,呈现出本土化趋势,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在中国融入了宗法 观念和儒家思想,并不能说明封建礼教受到冲击,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佛教相关教义的变 化,未涉及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得到传播,非佛教遭受毁灭 性打击,且此项表述与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发展状况不符,排除 D 项。 4.【答案】B 【解析】B 项直接对应了题目中学者对丝绸之路的描述,既包含了“丝绸”“玉石”“香料” 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含了“佛法”等精神或文化层面的内容。这充分说明了丝绸之路在 物质和文化两个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故选 B 项;丝绸之路虽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 流和融合,但并非其主要功能或特性,排除 A 项;C 项虽然强调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 中的重要性,但它只涵盖了文化层面的价值,而忽略了物质层面的内容,排除 C 项;虽然丝 绸之路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但它并非仅仅是一个商业贸易通道,还承载着文化交流的重 任,排除 D 项。 5.【答案】A 【解析】A.据题干可知,安史之乱爆发,保障京师物资供应的漕运成为唐朝政权维系的关键 生命线,说明运河经营有利于延续唐朝统治,故 A 正确。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B。C.南 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排除 C。D.唐朝衰亡主要和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政治腐败与宦官专权、经济衰退、农民起义等有关,排除 D。 1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蒙古西征带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以及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不仅为 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先河,还直接促进了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从而推动了欧洲 民族国家的建立。这些都是西欧近代文明萌生的重要标志。A 项与材料内容高度吻合,故选 A 项;虽然蒙古西征确实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交流对西欧近代 文明萌生的推动作用,而非单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