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生命观念) 2.尝试运用尿液的形成原理,解释由于泌尿系统异常所引起的症状,如血尿、蛋白尿等,关注泌尿系统健康。(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情境】尿毒症最根本的治疗就是透析或换肾,因为肾不行了,无法产生尿液,只能靠人工肾也就是透析来把体内的毒素和多余的水分滤过出来,人才能活着。 提出问题:肾脏是如何排出毒素的呢? 唤醒学生已有知识。 【知识回顾】肾单位中血液的流动特点(血路和尿路)。 回忆相关内容并作答。 【提出问题】血液流经肾脏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环节二 讲授新课: 尿液的形成 【展示表格】资料分析一:肾小球中的血液与肾小囊中的液体主要成分比较: 提出问题: 1.肾小球中的血液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有哪些不同? 肾小囊中的液体没有血细胞,蛋白质极少。 2.肾小囊中的液体来自于哪里? 血液。 3.在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内壁有什么作用? 分析表格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比较,分析血液和原尿之间的成分变化,引导分析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 【展示动图】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 明确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被滤过,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没有被滤过,继续留在血液中。 强调:肾小管滤过作用———原尿。 【展示表格】资料分析二:原尿与尿液的比较。 提出问题: 1.尿液与原尿成分有什么不同? 尿液中不含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含量增加。 2.推测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都去了哪里?与什么结构有关? 回到了血液中,与肾小管有关。 分析表格数据,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比较,分析原尿和尿液之间的成分变化,引导分析肾小管的作用。 【展示图片】展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明确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能够重吸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等。 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到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 肾小管重吸收———尿液。 【展示表格】资料分析三:血液与尿液主要成分比较。 提出问题: 1.尿液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水、无机盐、尿素 说出尿液的物质组成。 明确尿液的物质组成。 【总结梳理】尿液的形成过程。 两个重要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液。 【提出问题】某肾炎患者检查尿液时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和蛋白质,请分析此人肾脏的哪个部分发生了病变? 肾小球。 联系生活实际,完成知识应用转化。 环节三 讲授新课: 尿液的排出 【讲解】尿液的排出途径: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说出尿液的排出途径。 【提出问题1】为什么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排尿是间断的呢? 尿的形成是连续的,因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断的,是因为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功能。 【提出问题2】长时间憋尿对人体有危害吗?排尿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意义? 1.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明确排尿的意义。 【讲解】避免运动不当: 运动不当也会损伤肾脏。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不运动后的突然过量运动,可能引发血红蛋白尿,并伴有腰部酸胀不适、轻微疼痛、尿道烧灼感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肾功能衰竭。运动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帮助肾脏及时排出代谢废物。 环节四 拓展延伸 【排泄和排遗】 阅读相关资料。 知识拓展。 环节五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